锯屑霏谈涉往今,濡毫洒纸掞词林。
听歌鹿野三章后,帐下龙门九曲深。
十口西畴贫索莫,一官南选晚侵寻。
早知大易无思虑,应悔生前未洗心。
【注释】
锯屑霏谈:形容说话时声音细小。
濡毫洒纸:沾着笔在纸上书写。
听歌鹿野三章后:指听了《鹿鸣》之诗,然后作《伐柯》之诗。后泛指听到好的诗或文章。
帐下龙门九曲深:指汉李陵的《答苏武书》。“龙门”是黄河的一段,这里比喻汉李陵给匈奴单于的回信。“九曲”,喻文章曲折。
西畴贫索莫:指作者的田园。西畴,西边的田地;贫索,贫穷。
应悔生前未洗心:应该后悔自己没有彻底清洗自己的思想。
【译文】
他读书有志向,写文章很有才华,多次给我讲解讨论,虽然还没有达到宗本要旨的要领,但已经是很好的士人了,可还是不免被人役使,终于病死了。我写了两首诗歌为他哭丧。
他的言辞就像小锯一样细小,谈吐像霏霏的细雨一样清新,沾着笔就往纸上写,写出的文章像文采飞扬的词一样。
听到那《鹿鸣》之后,又作了《伐柯》这首诗。这后一篇诗,就是他在帐下给单于写的回信。
我的田园生活十分贫穷,没有多余的财产,只靠着俸禄来维持生活。我在南边做官,已经迟了,现在才想起,以前应该彻底清洗自己的思想。
【赏析】
黄大用与张九成、刘克庄等同为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其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尤善诗文。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中进士,曾做过国子博士、秘书省正字等职。淳熙八年(1189),因直言进谏而被罢免,退居乡里。乾道七年(1171)冬,张九成去世,黄大用为之撰写了挽诗四首,其中第三首最为著名。《吊黄大用》是其中的第二首。
全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听歌鹿野”句,先追述了与黄大用的交往情况和对他的怀念之情;第二部分从“十口西畴贫索莫”至篇终,抒发了对友人早逝的悲痛和惋惜之情。
第一段以“锯屑霏谈”、“濡毫洒纸”、“听歌鹿野”、“帐下龙门”四个意象起兴,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与好友黄大用的交往情景。“锯屑”一词既表现了他们之间交往亲密无间,也暗示出他们之间的友谊如同小刀刻削木头一样紧密;“霏谈”则表现出他们谈论的兴致勃勃,热情洋溢;“濡毫洒纸”则表明他们在交谈过程中互相启发,共同思考;而“听歌鹿野”一语双关,既是说他们在相互切磋中,得到了鹿鸣山歌的启迪,又隐含了他们对《伐柯》这首诗的喜爱和赞美之意;“龙门”一词,既点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又暗含了黄大用给单于回信的内容,即“龙门九曲深”。“九曲”,即指文章的曲折有致;“龙门”,则是比喻汉李陵写给匈奴单于的信。这一层意思不仅表现了黄大用与张九成之间友情深厚,还表现了张九成对黄大用学问的欣赏。
第二段以“西畴贫索莫”一句起兴,表现了他们之间贫贱相依的生活情趣;“一官南选晚侵寻”一语,则表明了他们在官场上的失意和潦倒处境;“早知”二字,既是对过去时光的回忆,也是对他们当时境遇的感慨和感叹。
最后二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黄大用早逝的悲痛和惋惜之情。“应悔生前未洗心”一句,既表现了诗人对黄大用生前未能彻底清洗思想的遗憾和惋惜,也表现了他对黄大用一生所做贡献的高度赞扬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