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多僧天下闻,缁衣在处如云屯。
何人能了一大事,斋鱼粥鼓徒纷纷。
云中复表第二月,何异污渠鉴毛发。
不独诗人水镜昏,定知佛祖龛灯灭。
道人朅来南山下,盖头随分茅一把。
菩萨果地已孤高,石廪峰前更潇洒。
草庵初就来乞名,试往寻之水竹清。
莫讶此庵安四壁,大千沙界总分明。
观君所至金碧焕,公才利用如澄观。
邻僧无赖苦侵疆,何似古人不争畔。
从他三毒痴贪嗔,我自元无一点尘。
携庵南北东西住,万象光中独露身。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的《题能仁照庵绍亨所建》。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1. 福州多僧天下闻,缁衣在处如云屯。
    注释:福州有很多僧人,他们的名声传遍了整个天下,就像云一样聚集在一起。
    赏析:福州作为佛教圣地,吸引了大量的僧人前来修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 何人能了一大事,斋鱼粥鼓徒纷纷。
    注释:有谁能完成这一件大事情呢?斋食、鱼汤、粥饭和鼓乐的声音此起彼伏,非常热闹。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当时社会和尚的生活状态,他们通过斋食、打鼓等方式来修行。

  3. 云中复表第二月,何异污渠鉴毛发。
    注释:云中又像第二个月那样皎洁,这与污水中的月亮有何不同啊!
    赏析:这里用比喻手法描绘了月光下的景象,与污水中的月亮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月光的明亮和洁净。

  4. 不独诗人水镜昏,定知佛祖龛灯灭。
    注释:不仅诗人对水镜看得模糊不清,连佛祖的灯也灭了。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暗示世间的纷扰与喧嚣已经影响到人们内心的平静。

  5. 道人朅来南山下,盖头随分茅一把。
    注释:道家高人来到南山下,随便盖了顶帽子,就带着一把茅草离开了。
    赏析:这句话描述了一位道家高人的隐居生活,他们选择在山中修行,远离尘世。

  6. 菩萨果地已孤高,石廪峰前更潇洒。
    注释:菩萨的修行之地已经非常孤独而且高尚,石廪峰前更是风姿卓越。
    赏析:这句话赞美了菩萨修行的地方环境优美,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7. 草庵初就来乞名,试往寻之水竹清。
    注释:当初我来到这个草庵来求得名字,如果去探寻它的源头一定可以找到那清澈的水和竹子。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草庵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追求。

  8. 莫讶此庵安四壁,大千沙界总分明。
    注释:不要惊讶这个庵只有四面墙壁,大千世界的一切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欣赏,他看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广阔。

  9. 观君所至金碧焕,公才利用如澄观。
    注释:您来到这里,金光闪闪,彩云缭绕,您的才华如同澄观大师一样出众。
    赏析:这句话赞美了诗人的才华和能力,同时也表达了对他到来的喜悦之情。

  10. 邻僧无赖苦侵疆,何似古人不争畔。
    注释:那些邻居的僧人总是欺负人,真是无赖之极,但比起古人那种不争不抢的态度来说,他们的行为还是差远了。
    赏析:这句话批评了邻居的僧人的行为,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有原则,不要为了小事而争抢。

  11. 从他三毒痴贪嗔,我自元无一点尘。
    注释:任由他的三毒(贪嗔痴)驱使自己痴迷,而我自身却没有任何烦恼和尘垢。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境界,他不受外界诱惑和困扰的影响。

  12. 携庵南北东西住,万象光中独露身。
    注释:带着这座庵四处游走,无论南到北、东到西,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身影。
    赏析:这句话描绘了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他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和快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