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路迷千嶂,投林借一枝。
扣门竹西寺,立马日斜时。
矍铄僧窥户,睢盱犬透篱。
定知嫌不速,明日与君辞。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文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内容、思想情感、在诗中的作用以及手法,点评诗句属于艺术手法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所用的艺术手法,然后结合诗歌的主题进行分析概括。

【答案】

注释:从崇仁县往新淦县,走了四夜,才到达一个寓所道观。住了三夜就离开了僧舍。

译文:自崇仁到新淦凡行四晚,才来到一处道观住宿,住了三天后就离开。

赏析:诗人在旅途中经过崇仁县至新淦县,行程艰难,四晚方得一宿,可见其旅途之艰险。但作者并不因此而气馁,而是以豁达乐观的态度对待,这从“失路迷千嶂”一句可以看出。

第二句写投宿僧舍的情景,也是诗人旅途中的一段插曲。由于迷路,他不得不投宿于寺庙之中;而寺庙又无留宿客人的习惯,于是只好在门外敲竹篱,希望借住一夜。

第三句“扣门竹西寺”,是说在寺院外叩门,向僧人索求一宿。“竹西”一词出自杜牧的《赠别》:“十里扬州五湖秋,风吹细柳雨初收。山色遥分落照间,江流曲似九回肠。菱荷盖泻青钱水,鸭鸟长衔红粉香。家家流水食为天,处处楼台歌舞闲。”这里用来指代寺院。

第四句“立马日斜时”,是说骑马立于日影西斜之时。“立马”是指骑在马上,这里用来形容自己急于赶路的心情。

第五句写僧人的反应,是说一位僧人窥视到诗人的身影,而另一位则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

第六句“睢盱犬透篱”,意思是说一只狗偷偷地窥视着篱笆。这是写诗人投宿时的紧张与不安全。

最后两句是说:定会嫌我来得太快,因此打算明天便告别离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