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底骑驴咏雪诗,东风有信在南枝。
来麰已报丰年瑞,属国餐毡且耐饥。
【注释】
怪底:奇怪。骑驴咏雪诗:杜甫的《腊日》诗中有“天时人事日相催”等句,是一首咏雪的五言诗。南枝:指南方,因在南方,故称。来麰:即来麰谷(今陕西扶风县),是古代羌族所居之地。丰年瑞:丰收的吉兆。属国:古代对少数民族统治区的一种称呼。餐毡:用毡子做的饭食,是一种粗粮。耐饥:能耐饥饿。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春。诗人在这一年里,先后两次到过扶风郡(治所在今陕西宝鸡东),曾登高望远,眺望南面的秦岭山脉,并有《秦岭》、《登扶风城楼》、《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作。这首诗,正是他登扶风城楼所作。从诗题上看,它似乎与杜甫的《腊日》诗有关。《腊日》诗有“天时人事日相催”,这是杜甫的咏雪之作。而本诗却与咏雪无关,而是写景抒怀。前半首是说:这奇怪的骑驴吟咏飞雪的诗句出自谁呢?原来那东风啊,分明是寄寓着南来的春信。后半首是说:今年的春天已经来了,丰收的征兆出现了!我们这些被朝廷册封的藩属国的人们,暂且忍耐一下饥饿吧!
这首诗,以咏物起兴,借咏雪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人在长安做官的时候,曾写过一首《腊日》诗:“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首《连雪苦寒二首》就是由这首诗而来。但《腊日》写的是腊日的寒冷,《连雪苦寒二首》则写的是连雪的苦寒。“怪底骑驴咏雪诗”,是说自己很奇怪,为什么会有骑驴咏雪的诗?其实,这并不是奇怪的事情,因为咏物、咏景,自古皆然。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写了“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的生活情景;李白的《庐山谣》,就写“清溪石上松为骨,白雪瓦头松当薪”的奇丽景色;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写“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草原美景……所以,这不过是诗人对前人咏雪诗歌的一种继承罢了。
“东风有信在南枝”,这里的“南枝”,指的是南来之春。诗人说,不知为什么自己会想到骑驴吟咏飞雪的诗句,原来是因为这东风呀,分明是带来了南国的新春消息。这里,“有信”两字写得十分传神。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风比作了使者。春风,作为大自然的代表,自古以来就被赋予了某种神奇的力量。在诗人的笔下,春风仿佛是一位信使,它从遥远的北方来到南方,为大地带来了温暖和生机。“南枝”二字,既写出了春风所至的地方,也写出了春风所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正是诗人心中所期盼的吗?
“来麰已报丰年瑞”,这里的“来麰”,指的是来麰谷这个地方。据《太平寰宇记》卷一三八载:“来麰县,周武王伐纣,路经于此。邑人献来麰谷,武王受之。”可见,来麰这个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诗人在此地看到一片丰收的景象,不禁想起了历史上的这一事件。于是,他发出了“丰年瑞”的赞叹。“丰年瑞”一词,既是对来麰这个地方丰收景象的赞美,也是对整个国家丰收景象的祝愿。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历史与现实交织的画面:昔日的武王伐纣,如今已经成为了历史的一页;而今日的丰收景象,则预示着一个美好的未来。这种历史的联想与现实的感慨,使得诗人的思绪变得异常宽广。
“属国餐毡且耐饥”,这里的“属国”,指的是那些被朝廷封赐的土地或领地。诗人在这里用“餐毡”来形容这些地方的人们艰苦度日的情景。他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过着艰苦的生活,却依然能够忍受饥饿。这里的“餐毡”一词,既是对这些土地人们的形容,也是对他们生活状态的一种概括。这种形容和概括,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这些人生活的深切关注,也表达了他对这个国家繁荣富强的美好愿景。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籍河南洛阳(今属河南),生于江苏徐州,唐代中期文学家、哲学家。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晚年任连州刺史,世称”刘连州”。
刘禹锡在政治上主张改革,提倡新儒学,重视民本思想,并善于描写景物,风格清新俊逸。他的《陋室铭》、《乌衣巷》、《秋词》、《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均脍炙人口。
刘禹锡和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刘白”。二人同为中唐进步文学家、诗人。白居易将他们的友谊比作管鲍之交,后世亦有”李杜刘白”(即李白、杜甫、白居易)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