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不可呼,清夜时一出。
孤光挂海涯,皎皎转空碧。
道人一茅把,坐睨九年壁。
磨砖破缠缚,骤若老骥逸。
匆匆林下逢,怅望不暖席。
锡杖已凌空,阶庭草如积。
注释:
明月不可呼,清夜时一出。
孤光挂海涯,皎皎转空碧。
道人一茅把,坐睨九年壁。
磨砖破缠缚,骤若老骥逸。
匆匆林下逢,怅望不暖席。
锡杖已凌空,阶庭草如积。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僧人修行和生活的诗。全诗以明月、孤光为引子,描绘了僧人的修行环境和生活状态。通过对其修行过程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僧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
首句“明月不可呼”,意指明月高悬,无法触及或呼唤。诗人用“明月”来比喻僧人的修行境界,突出其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高远目标。第二句“清夜时一出”,描绘了僧人在深夜时分独自修行的情景,强调了修行者孤独而坚定的品质。第三句“孤光挂海涯,皎皎转空碧”,进一步描绘了僧人修行的场景。这里的“海涯”象征着广阔的天地和无尽的宇宙,而“皎皎转空碧”则形容月光洒满大地,照亮了僧人修行的道路。这句诗既展示了僧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也体现了他们内心的宁静和坚定。
第四句“道人一茅把,坐睨九年壁”,描述了僧人的生活状态。“一茅把”指的是僧人所持的一根茅草杖,象征着他们的修行方式和生活方式。“坐睨九年壁”则表达了僧人对修行的执着和坚持,他们默默地坐着,凝视着墙壁上的时间流逝。这句诗既描绘了僧人的生活细节,又体现了他们内心的坚韧和毅力。
第五句“磨砖破缠缚,骤若老骥逸”,进一步描绘了僧人修行的方式。这里的“磨砖”指的是僧人不断磨砺自己的心性,以去除内心的束缚和烦恼。“破缠缚”则是说通过磨砺,他们的心性得到了解脱和升华。最后一句“骤若老骥逸”,形象地描绘了僧人修行后的精神状态。他们如同一匹老骥一样,摆脱了世俗的羁绊,自由自在地飞翔。这句话既是对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他们精神境界的高度赞美。
第六句“匆匆林下逢,怅望不暖席”,描绘了诗人与僧人相遇的情景。在这里,“匆匆”表示时间紧迫,“林下”则是指山林之间。诗人看到僧人匆匆而过,不禁感叹不已,但他们并没有停留片刻。这句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僧人的敬仰之情,也揭示了他们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状态。
第七、八句“锡杖已凌空,阶庭草如积”,进一步描绘了寺庙内的景象。“锡杖”是僧人行走时的拐杖,这里用来象征他们的修行之路。“阶庭草如积”则形象地描绘了庭院内的草已经长得很高了,意味着僧人已经在此修行了很多年。这些细节既展现了寺庙的宁静和整洁,也反映了僧人的辛勤和付出。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僧人的修行生活和精神风貌。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诗人表达了对僧人的敬佩和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