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俗自击缶,齐人善吹竽。
宁闻牛角斗,莫奏凤将雏。
独唱谁能晓,弥天和欲无。
中郎非俚耳,为斫爨中枯。

诗句:秦俗自击缶,齐人善吹竽。

译文:在秦国人们用缶来敲打乐器,而在齐国则有人善于吹竽。

赏析:

  1. 表达对王循道赴省试的祝福与期待:孙觌以“秦俗自击缶,齐人善吹竽”起兴,表达了对王循道赴省试的美好祝愿和殷切期望。秦国的击缶声代表其豪迈激昂,齐国的吹竽声则代表其高超的技艺。这两种声音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背景,为下文的议论和抒情铺垫了情感基调。
  2. 引出主题,强调王循道赴省试的重要性:“宁闻牛角斗,莫奏凤将雏。”这里孙觌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对于王循道赴省试重要性的深刻认识。牛角斗争代表着力量与勇猛,而凤雏则是智慧与才华的象征。相比之下,后者更具价值和意义。这既是对王循道个人才能的认可,也是对其赴省试重要性的强调,激励他在即将到来的考试中发挥出色。
  3. 反映社会现实,批评盲目追求名利的行为:“独唱谁能晓,弥天和欲无。”孙觌在此进一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一些人过分追求名利,却忽略了真正有价值的事物。他通过“独唱”和“弥天和”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批判了那些盲目追求名利、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庸俗现象。这不仅是对王循道的提醒,也是对整个社会的警醒。
  4. 赞美王循道的独特才华:“中郎非俚耳,为斫爨中枯。”最后一句,孙觌以一种幽默而含蓄的方式称赞王循道的独特才华。中郎指的是汉代的张骞,他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是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这里孙觌以张骞自喻,赞颂王循道有勇有谋,能够像张骞一样开创一番事业。这种赞扬既体现了诗人对王循道的深厚情谊,也展现了他的豁达胸襟和高尚情操。
  5. 总结全文,强调王循道赴省试的积极意义:孙觌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王循道赴省试的祝福和期许,还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并给予了王循道以高度的评价和赞赏。整首诗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生动的现实意义,既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又传达了深刻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