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尘霾汉天,猎火焮胡地。
一筇道垢气,步入青莲寺。
眈眈九龙盘,一壑埋老翠。
倚天松骨大,粘壁苔发细。
道人本臞儒,得法妙出世。
胸中万斛泉,洗尽蔬笋气。
大风吹泠泠,助我鸣鼓吹。
名为不二门,声音作佛事。

【注释】

①《慧山方丈》一诗:写诗人在青莲寺的所见所闻。②“战尘霾”三句:指汉、胡两族交战,使天空被尘土遮蔽。③筇:竹制的手杖。道人:僧人。④九:形容龙的数目。⑤“大风吹”二句:意思是说,大风吹来时,泉水泠泠作响如同鸣鼓吹笛。⑥不二门:即佛家所谓“不二法门”。⑦“声音作”二句: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为佛身,故以声名佛事。

【翻译】

战火烟尘遮天蔽月,猎火照亮了胡地的边陲。

我拄着筇杖步入青莲寺,踏进这清净的寺院,只见青苔覆盖着台阶。

我仰视那苍劲的松树,它的根须盘曲如龙;低头看,又见那岩石苔藓密布,犹如一幅天然山水画卷。

道人本是一位清瘦的儒者,却因得佛法而妙用出世。

他胸中万斛泉水,将世俗俗气洗净,使他心无杂念,超然世外。

大风呼啸而来,吹得山泉泠泠作响,好似奏响了佛家的法乐。

这“不二门”就是佛家所说的不二法门,佛家的法音,便是佛事。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过慧山方丈时所作的。作者在诗前小序中说,自己曾于“淳祐丙午岁”,与友人一起游历杭州西湖,至灵隐寺参访了住持昙秀法师,并赋诗一首,题名为《宿灵隐寺》。此次到慧山方丈,也是昙秀法师接待了他。诗人在《宿灵隐寺》诗中对昙秀法师作了这样的描绘:“老衲多奇语,能令俗子惊。坐令诸客笑,谈古更论今。”可见诗人与昙秀法师之间关系十分融洽。此诗即是作者游山玩景时的即兴之作。

从诗意上看,此诗主要写诗人在慧山方丈游览时的所见所感及所获之知。诗人首先描述了慧山方丈的幽静景象,再通过对寺庙内景物的描绘,表现了昙秀法师的高洁品质和深厚的禅学修养。

首联两句点明游览的时间、地点以及环境氛围。“战尘霾”一句,既写出了当时战乱频仍、烽烟四起的形势,又突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沉重灾难和痛苦感受。“猎火”两句,则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荒凉。这里,不仅写出了战乱期间胡地的荒凉,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带给人们的苦难和不幸的感受和同情。

颔联两句,诗人转而写进入慧山方丈后的所见所感。“一筇”句,通过诗人手持筇杖步入青莲寺的动作描写,展现了寺庙的幽静和祥和的氛围。而“入寺”两句,则由静而动,由外及内,进一步展示了寺庙内的清幽景色和禅房的静谧气氛。诗人在这里,不仅通过具体景物的描绘传达了对寺庙的喜爱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对于宁静淡泊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颈联两句,诗人继续展开对寺庙内景物的描绘。“眈眈”两句,通过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九龙盘踞的山势险峻和青翠欲滴的群山风光。这里的“九龙”,既实指山上的山峰,也暗喻了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等权贵之人;而“一壑”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这些山峰之下的山谷美景。诗人在这里,通过生动的描写,传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尾联两句,诗人再次回到自己的感受上来。“倚天”两句,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而“道人”两句,则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之情。作者在感叹道人高洁品格的同时,也对自己无法达到这种境界感到惋惜和遗憾。

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含蓄。诗人通过对慧山方丈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