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来不觉两秋砧,览照惊呼雪满簪。
平日不堪文馆冷,暮年更赋武溪深。
敢缘三已有愠色,自笑一生能苦心。
安得袁丝随里闬,斗鸡走狗任浮沉。

遣兴二首

南来不觉两秋砧,览照惊呼雪满簪。

平日不堪文馆冷,暮年更赋武溪深。

敢缘三已有愠色,自笑一生能苦心。

安得袁丝随里闬,斗鸡走狗任浮沉。

注释:

遣兴:抒发自己的兴致。遣,排遣。兴,即兴致、情趣。

南来:指自己从北方来到南方。

不觉:不知不觉。

两:数词。

秋砧:秋天的捣衣声(杵声)。砧,石制的捣衣工具,用来捶打衣物使成布絮。

览:看。

照:日光。

惊叹:因惊异而呼叫。

簪:古代妇女的一种发饰。

平日:平常的日子。

不堪:不能忍受。

文馆:文官之署,这里泛指官场。

冷:清寒冷落。

暮年:晚年。

武溪:地名,在今湖南常德一带。

三公:汉初三杰之一萧何,曾任丞相,故称三公。后以“三公”指高位。

愠色:愤怒的脸色。

自笑:自嘲。

平生:平生之时、平生之日。

能苦心:能苦耐心力。

安得:哪里能够。

袁丝:一种黄色的蚕丝,织出来的绸缎颜色黄亮,故称。

里闬(huàn):乡里、邻里。

斗鸡走狗:形容放荡不羁的生活。

赏析:

这两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时所作的。他初入蜀时曾作《登楼》诗:“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可见他入蜀之初心情是很沉重的。但不久之后他就开始积极地投身于蜀中的文化事业,并创作了不少作品,如《前出塞》等,表现出了他对国事的关心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这组诗便是他此时所作,表现了他入蜀后的心态变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状况。第一首写诗人初至成都时的所见所感;第二首则通过写自己在成都生活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对于政治的态度。

第一首前四句,写的是诗人初到成都时的情景。诗人来到成都后,首先感到的是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已是两年了,这时他不禁想起了故乡的亲人。“不觉”就是不知不觉的意思。接着他又想到,在这寒冷的季节中,故乡传来的捣衣声又响了起来,听到这声音,他不由得惊叫起来:“啊!原来已经过了两个秋日了!”这里的“不觉”,既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两秋砧”一句,还隐含着诗人内心的痛苦。因为诗人知道,家乡的亲人正在为他的离去而伤心流泪。“簪”是一种头饰,这里用来形容头上的白发。所以这里的“簪”字,既是实写,也是虚写,暗含着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担忧之情。

第二首则是诗人在成都生活一段时间后所创作的。诗人在这里写了自己身处官场时的心境以及对待这种心境的态度。“平日不堪文馆冷”一句,写的是诗人在官场上的处境并不如意,感到十分清冷。这是因为当时的官场风气不正,许多官员都像萧何一样贪赃枉法、贪污受贿,使得官场上一片黑暗,让人不敢接近。“暮年”两句,则进一步点明了诗人此时的心境。由于长期的官场生活,使他感到身心疲惫,甚至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再加上年岁已高,身体日渐衰弱,因此他在面对这样的困境时,只能选择逃避——那就是归隐山林、远离尘世。“武溪”是一条河的名字,位于今湖南省永州、新田一带。诗人用“武溪”来比喻自己的心境,既形象生动又含蓄深刻。

第三首则通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来表达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诗人在这里写道:“敢缘三已有愠色,自笑一生能苦心。”这里的“三公”指的是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曹参、陈平等三位大臣。他们曾经担任过汉朝的丞相一职,地位崇高,权势很大。然而他们却因为贪赃枉法而最终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因此,诗人在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来讽刺那些权贵们的行为。同时他自己也认为自己一生都在努力追求真理,虽然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自己未来的设想:他希望能够像古人袁丝一样过着隐居生活,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同时他也希望能够像古代的斗鸡者那样享受生活的乐趣,不必太过于拘泥于名利场中的得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