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游泸江,泛舟奔楚宫。
黔江自南来,胥会涪之东。
黔江清且碧,泸江浊而红。
红碧不相入,分流如卧虹。
群潴激湍涛,汹涌成战攻。
须臾尽变浊,混混颜色同。
清固不胜浊,此理天下通。
君视开成间,牛李争长雄。
要之赞皇子,不胜太牢公。
物理自古然,徘徊叹无穷。
【注释】
泸江:四川的长江支流,源出云南威宁县与贵州毕节地区一带,北流至宜宾折向东,经长宁、江安、宜宾等县境入四川。
胥会:汇合,会合。
黔江:指贵州的江河,清且碧。
红碧不相入,分流如卧虹:意思是说泸江水色鲜红而浊,与清澈的黔江水相离,像一条巨大的彩虹横卧在两岸。
须臾:片刻之间,一会儿。
清固不胜浊,此理天下通:意思是说,清澈的水终究不能比浊水好,这个道理是普遍适用的。
牛李:唐时以宰相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两股政治势力。
赞皇子:赞美唐宪宗的儿子李纯为皇帝。
太牢公:指唐宪宗的宰相李吉甫。
物理自古然:道理自古如此。
徘徊:犹言辗转不前。
【赏析】
这首诗写江水的清浊变化,抒发对朝廷党争的不满和对国事的忧虑,以及个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诗人用“泸江”和“黔江”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河流。“红碧不相入,分流如卧虹”,形象鲜明,对比强烈,把泸、黔二江的各自特征表现得非常突出。“清固不胜浊,此理天下通”,这两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题,表明诗人对这一现象的观察和认识,具有普遍性,即“清固不胜浊”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当时政治黑暗、奸佞当道的不满。“君视开成间,牛李争长雄”,指出了当时朝廷中牛(僧孺)李(宗闵)之间的斗争,揭露了朝政的腐败。“要之赞皇子,不胜太牢公”,诗人对唐宪宗的儿子李纯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父亲的遗志,振兴国家。“物理自古然,徘徊叹无穷”,诗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对历史的沉思,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深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