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衰千祀,江滨道不修。
相传大堤在,曾是翠华游。
玉趾如将见,金椎岂复留。
怅然寻旧迹,蔓草蔽荒丘。
【注释】
1、华亭:今属上海市松江县。十咏:即《华亭十景》。顾亭林:指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地理学家和语言学家。他的诗文多写于游历各地时所见所感,风格雄浑古朴,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2、秦德衰千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显示其功德,在渭河南岸修建阿房宫等建筑,同时下令收缴民间兵器,铸作十二铜人。但秦朝很快灭亡,这两件事也就成了后人讥讽的题材。
3、江滨道不修:意思是说秦始皇陵墓周围没有修筑成路,不能通行。
4、相传大堤在:传说大堤遗址在华亭。
5、翠华游:汉武帝刘彻曾三次巡行海上。其中一次是元封五年(前106)春,“至蓬莱上,礼祠神君。…三月,还至长安”。
6、玉趾:皇帝的脚。
7、金椎:用黄金做成的槌子。
8、怅然:失望的样子。旧迹,指秦始皇的陵墓遗迹。
9、蔓草:野草。荒丘:荒芜的山丘。
【译文】
秦始皇当年威风凛凛,一统天下后却忘了自己的本职,建造了万里长城,却没有留下一条通往东海的路;
传说秦始皇的大堤遗址就在华亭境内,曾经让汉武帝驾临视察;
可惜他留下的只有那把黄金槌了。难道我们还要像他那样去寻根问底吗?
我怀着失望的心情去寻找那些早已被人们遗忘的遗迹,只见一片荒芜,只有一些野草丛生的山丘。
【赏析】
此诗以“华亭十咏”为题,实为追忆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抒发作者对历史的感慨之情。首句点出时间、地点与主题,言及秦始皇的威名已随时间的流逝而消逝,而秦始皇陵墓周围的道路却未得到修整。接着两句又提到传说中秦始皇的大堤遗址在华亭境内,汉武帝也曾来此巡视。三、四句笔锋一转,由传说回到现实,指出秦始皇留下的只有一把黄金槌而没有其他什么,从而暗示出他对历史的贡献是有限的。五、六句则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一历史事实的不满情绪。最后两句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通过寻找已经消失的旧迹和荒凉的景象,进一步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评价。
诗人以历史人物为对象进行议论,并由此引申到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这种写法使诗歌具有了一定的深度。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