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路诚刺促,中扃故弘敞。
惟善不可诬,惟恶不可长。
百年非所知,常如侍函丈。
题诗自激昂,山川悲莽苍。
注释:
读晦翁遗文悽怆有作:读了朱熹的遗文,心中感到悲伤。
末路诚刺促,中扃故弘敞:人生的道路真是短暂而急促,但内心却能保持宁静宽广。
惟善不可诬,惟恶不可长:只有做好事不能被诬赖,只有做坏事不会延续。
百年非所知,常如侍函丈:人生短暂的一百年,如同在敬奉老师一样。
题诗自激昂,山川悲莽苍:写下这首诗时,我心中充满激情,看到山川景象也令人感慨万分。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朱熹遗文的感慨和评价。朱熹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朱熹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他遗文的喜爱和赞赏。
首句“读晦翁遗文悽怆有作”表达了诗人对朱熹遗文的深深喜爱和崇敬之情。朱熹的文章思想深刻、逻辑严密、语言优美,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诗人在读到朱熹的遗文时,内心充满了敬意和激动,因此发出了“悽怆有作”的情感。
接下来的两句“末路诚刺促,中扃故弘敞”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朱熹的人生态度的理解和赞赏。他认为人生是有限的,但人的精神世界却是无限的。朱熹能够在生活中保持宁静和宽广的心态,不被名利所困扰,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三句“惟善不可诬,惟恶不可长”则进一步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只有做好事才能被人尊重和信任,而做坏事则是不应该被延续的。这是对社会的一种期望和呼吁,希望人们能够遵守道德规范,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最后两句“百年非所知,常如侍函丈”则表达了诗人对朱熹一生经历的感慨。他认为朱熹一生经历了许多风雨和坎坷,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信念,没有迷失方向。这种精神让人敬佩和感动,也让读者深思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整首诗通过对朱熹遗文的解读和欣赏,展现了诗人对朱熹的敬仰和崇拜之情,以及对道德和人生的思考和理解。同时,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