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树荒凉门半开,管祠人去不曾来。
漫装舒国簪貂坐,何似钟山策蹇回。
后世诗名高北斗,向时国论冷残灰。
近儒作记存东庑,一丈寒碑立翠苔。
【题荆公祠】
草树荒凉门半开,管祠人去不曾来。
漫装舒国簪貂坐,何似钟山策蹇回。
后世诗名高北斗,向时国论冷残灰。
近儒作记存东庑,一丈寒碑立翠苔。
【注释】
荆公:即宋神宗的年号熙宁,因王安石变法而得名。
草树荒凉:指王安石的祠庙周围的环境荒凉破败,无人打理。
管祠人:负责管理祠庙的人,这里指的是王安石。
簪貂:古代一种装饰品,用貂毛制成。此处用以形容王安石的官服华丽。
舒国:表示为国家效力。
策蹇:古代一种步行工具,形状似马而稍长,用于代步。
残灰:比喻已经消失的政治主张或学说。
【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对宋神宗熙宁变法期间的反思。诗中以荆公祠为背景,表达了王安石对于当时政治环境的无奈和失望之情。
首句“草树荒凉门半开”,描绘了荆公祠周围的荒凉景象,门半开则暗示着没有人来管理祠堂。这里的“草树荒凉”和“门半开”两个意象,都暗示了王安石的变法失败,导致政治环境变得冷漠无情,无人关心。
第二句“管祠人去不曾来”,进一步强调了无人来管理祠堂的事实。这句诗表达了王安石对于当时政治环境的无奈和失望之情。他认为,正是因为没有人关心,所以他才不得不离开朝廷,回到江宁。
第三句“漫装舒国簪貂坐”,则描绘了王安石在祠内的情景。他身着华丽服饰,坐在椅子上,似乎在享受生活。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孤独和寂寞。这种矛盾的情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充分表达。
接下来四句则是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深刻反思。第四句“何似钟山策蹇回”,以钟山作为象征,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和愤怒。他认为,像钟山这样的地方,才是真正能够让人感到安心的地方,而不是被冷落的江宁。
第五句“后世诗名高北斗”,则直接表达了他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失望。他认为,后世的人们虽然赞美他,但是这些赞美并不能改变他已经失去的东西。
第六句“向时国论冷残灰”,则进一步强调了他对于当时的失望之情。他认为,当时的政治观点已经被彻底推翻,就像残灰一样不再有生气。
最后一句“近儒作记存东庑”,则表明他在江宁期间仍然关注着政治问题。他认为,只有那些关心政治问题的人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文章。
整首诗通过对王安石的描绘和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于王安石的同情和对他的政治成就的肯定。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