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说曹溪事,经今六百年。
庵基平地筑,碑记远人传。
种竹初遮日,疏岩只欠泉。
自当居鼎鼐,岂在学修禅。

【注释】:

公说曹溪事,经今六百年。——曹溪是禅宗的发源地,禅宗五祖弘忍在这里传法给六祖慧能,所以这里指的就是禅宗。

庵基平地筑,碑记远人传。——建造庵堂需要地基,而碑文是用来记录历史和传承的。

种竹初遮日,疏岩只欠泉。——竹林可以挡太阳,泉水可以用来解渴。

自当居鼎鼐,岂在学修禅。——自己应该像大鼎一样稳重,不用刻意去学习修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禅宗圣地的敬仰之情。首句“公说曹溪事,经今六百年”直接点出了主题,表达了对曹溪这个地方的尊重和敬仰。接下来的三句进一步描绘了这片圣地的自然风光。

“庵基平地筑”,这里的“庵基”指的是庵堂的基础,而作者则用“平地筑”来形容其基础之坚实、稳固。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片圣地的敬畏之情。

“碑记远人传”,这里的“碑记”指的是刻在石碑上的记载或传说,而“远人传”则表示这些碑文记录的内容都是来自远方的人们的传说或故事。这两句诗不仅展示了这片圣地的历史底蕴,也表达了作者对其深厚的感情。

“种竹初遮日,疏岩只欠泉”,这两句诗描绘了这片圣地的自然景观。竹子可以遮挡阳光,泉水可以解渴。这两句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这片圣地的自然之美,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审美眼光。

最后一句“自当居鼎鼐,岂在学修禅”,则是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像大鼎一样稳重,不必刻意去学习修禅。这是作者对于人生的一种理解和态度,也是他对于禅宗精神的一种诠释。

这首诗通过对曹溪圣地的描绘和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这片圣地的敬仰之情和对于人生的理解。它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对于生命、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