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顶宜登望,吾州见地形。
水通蛮国远,山出海门青。
藓径僧行迹,风枝鹤退翎。
公能同众乐,私帑建官亭。
【注释】
- 登望:登上高处,放眼远望。
- 吾州:我的州,指江西。
- 水通蛮国:江水通到远方的少数民族地区——蛮国。
- 海门:海中的门户,指庐山。
- 藓径:长满苔藓的山路。
- 风枝:风拂动着树枝。
- 公能同众乐:你与百姓共享欢乐。
- 私帑(tǎn坦):自己的钱财。
- 建官亭:建造官员们休息的亭子。
【赏析】
这首《净光山四咏呈水心先生宿觉庵》是宋代文学家范成大所作的一首诗。范成大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庐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首联“高顶宜登望,吾州见地形”,诗人站在庐山之巅,眺望整个江西的地势,感叹自己的渺小。这里的“吾州”指的是江西,而“地形”则是指地理环境。
颔联“水通蛮国远,山出海门青”,进一步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水流通达远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山峦如同海水中的门户一样青翠欲滴。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山水与海洋联系起来,展现了庐山的辽阔和美丽。
颈联“藓径僧行迹,风枝鹤退翎”,则转向了庐山的人文景观。长满苔藓的山路上,留下了僧人行走的痕迹;风拂动着树枝,仿佛是鹤在退飞。这里的“藓径”、“风枝”都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庐山的宁静和神秘。
尾联“公能同众乐,私帑建官亭”,表达了诗人对于庐山的喜爱之情。他认为,只有像他这样能够与百姓分享快乐的人,才有资格在这片土地上建造官亭。这里的“公能同众乐”意味着他愿意与百姓分享快乐,而“私帑建官亭”则表达了他的慷慨和担当。
范成大的这首诗通过对庐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的诗作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