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多离别,居人夜捣衣。
拂砧知露滴,促杵恐霜飞。
漏转声频断,愁多力自微。
裁缝依梦见,腰带定应非。

【注释】:

  1. 江上多离别,居人夜捣衣。
  • 在长江边经常发生分别的情景,居住的人们都夜晚忙着缝制寒衣。
  1. 拂砧知露滴,促杵恐霜飞。
  • 敲击着捣衣石来感知露水滴滴落下的声音,催促着捣衣杵怕霜冻使杵变硬而难以捣动。
  1. 漏转声频断,愁多力自微。
  • 时间流逝声音变得断断续续,愁绪太多以至于力气也变小了。
  1. 裁缝依梦见,腰带定应非。
  • 裁缝的工作是依据梦中的景象来完成的,腰带一定不是按照梦中的样子裁剪出来的。
    【赏析】:
    《赋得捣衣》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通过捣衣这一日常行为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江上多离别,居人夜捣衣”,就描绘了一个典型的场景:在江边,因为频繁的分离而导致的人们不得不在夜晚忙碌地捣衣。这里的“江上”指的是长江之畔,而“离别”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分离和离别之情。而“夜”这个字更是强调了这种分离的情感是在夜晚时分更加强烈。
    接下来的四句则是对前两句的具体展开。“拂砧知露滴,促杵恐霜飞。”在这里,诗人巧妙地使用了“拂砧”(拍打砧石)的动作来表达对露水的感知,同时也暗示了捣衣的人在寒冷的天气中辛勤劳作的场景;“促杵恐霜飞”则表现了捣衣的人担心霜冻使得捣杵变硬而无法继续捣动,这既是一种无奈的辛酸,也是对亲人分离的无奈和担忧。
    最后两句“漏转声频断,愁多力自微”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别离的痛苦感。时间的推移使得声音变得断断续续,而这恰恰是因为心中的愁绪已经足够沉重到了连敲打的节奏都无法维持;同时,由于愁绪太重,连原本可以用来捣衣的力量都变得微不足道。
    整首诗通过对捣衣这一动作的描绘,展现了作者深切的离愁别绪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其中所使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也都恰到好处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