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乍见一线白,江下涛头十丈黄。
数点红旗争出没,千艘飞橹下沧浪。
【注释】
八月十八日观潮:这是一首描写钱塘江八月十八日观潮的诗。观潮,指看钱塘江涨潮。海门:即浙江海门县城南的钱塘江口,是观赏钱塘江潮的最佳地点。白:这里用来形容水色。涛头:波涛的顶端。十丈黄:形容浪涛高达十余丈。数点:几处。红旗:指船上的旗帜。争:争夺,比喻旗子迎风飘扬的样子。千艘飞橹:指许多船只在波涛中快速行驶的样子。沧浪:指波涛汹涌的江面。
【赏析】
此诗描绘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潮来时的景象。首句写潮来时,海门一带江面宽阔,只有一线白亮;次句写潮来时,江面上涌起十多丈高的巨浪;第三句写观潮的人挥动红旗,争相出没;末句写观潮的人驾着飞橹,乘风破浪。全诗生动活泼,形象鲜明地描绘了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
此诗前两句写江潮来时,海门一带江面宽阔,只有一线白亮。“乍见”二字表明观潮者初见这一奇景的惊喜、惊异之情。江潮到来之时,海门一带江面十分开阔,只见一片银白,而潮水从远处涌来的势头却异常巨大,如一堵白色的高墙直冲过来。“江下”二字写出了作者对这壮观场面的具体感受。“涛头”一词,既写出了江潮的气势,又表现出作者对这壮美景色的感受。“十丈”二字具体写出了潮头之高,为下文观潮人的动作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写观潮的人挥动红旗,争相出没,千艘飞橹下沧浪。“数点”、“千艘”两个数字,既突出了场面的热闹非凡,也表现了作者对观潮人的观察和感受。“争”,写出了人们观潮时的兴奋之情。“出没”二字表明红旗随风飘荡,时而隐去,时而显现,表现出一种生动的动感。“千艘飞橹下沧浪”这句诗,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繁忙的观潮现场:无数船只在波涛中穿行,有的在浪尖上飞驰,有的在浪谷中穿梭,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活力。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观潮的壮丽景观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使得诗句更加富有韵律感和画面感,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