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云低古城,丝雨迷寒空。
平湖北风恶,雁叫菰蒲丛。
疑有隐君子,孤舟钓空蒙。
烟波渺苍莽,欲往嗟无从。
道人数龟息,默坐饥肠充。
湖东古招提,暮鼓鸣鼕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题目要求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得出答案。“雨坐城邸登葆真院小楼望湖山清坐至暮”:我闲坐在城里,登上葆真院的小楼眺望湖山,直到黄昏时分才离开;“湿云低古城,丝雨迷寒空。平湖北风恶,雁叫菰蒲丛”:湿漉漉的乌云低垂在古城之上,细雨迷蒙着寒冷的天空。北风吹得猛烈,水边的芦苇丛里传来阵阵雁叫声。“疑有隐君子,孤舟钓空蒙。烟波渺苍莽,欲往嗟无从”:仿佛有个隐士,驾着小船在雾气蒙蒙的水面上钓鱼,烟雾弥漫的水面显得那么辽远无际。想过去又无法前往。“道人数龟息,默坐饥肠充”:道士们一个个闭目打坐,好像在数着乌龟的呼吸,默默地坐着让饥饿的肚子饱起来。“湖东古招提,暮鼓鸣鼕鼕”:在湖的东边有一个古老的寺院,傍晚敲响的钟声一阵阵传来。

  1. 这首诗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诗人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画。首联描写景中之景——湖山。颔联描写湖上之景——风物。颈联写湖上人物。尾联描写寺庙中的僧人。全诗语言清新淡雅,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慰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鉴赏诗歌的语言。
    (1)炼字:炼字是指通过反复推敲用词是否妥贴、精当,使所表达的内容更为丰富和精确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湿云低古城”,这里把“湿”与“低”、“古城”连在一起看,形象地表现了雨天的景象。同时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云”“古城”人的情态,使人感到亲切而生动。
    (2)比喻:这是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印象的一种修辞方法。例如,“平湖北风恶,雁叫菰蒲丛”,这里用“恶”、“丛”来形容风和雁,把自然界的事物人格化了。
    (3)动词:指动词的运用。如“疑有隐君子”,这里用“疑”字将人拟人化,表现出诗人对隐者的尊重及对他的敬仰之情。
  3. 赏析诗歌内容。
    第一联:“湿云低古城,丝雨迷空。”这两句写雨天景象。
    “湿云低古城”,写雨天的云朵低垂在古城上,给人一种压抑感,也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
    “丝雨迷空”,写连绵不绝的细雨笼罩着天空,给人一种迷离感。
    第二联:“平湖北风恶,雁叫菰蒲丛。”这两句写湖上的景致。
    “平湖”指的是湖泊,“北风”指北风劲吹,“恶”形容风势猛烈,“菰蒲”指的是水边的芦苇丛。
    第三联:“疑有隐君子,孤舟钓空蒙。”这两句写渔者的形象以及他的活动。
    “孤舟”,指渔夫独居的小舟。“钩”,指钓鱼用具,此处代指钓具。“鱼”,泛指被钓之物。“空蒙”,指朦胧模糊,这里指天色微明时湖面上的薄雾。
    第四联:“烟波渺苍茫,欲往嗟无从。”这两句写诗人的情感。
    “烟波”指烟波浩渺的水,“苍茫”,指辽阔广大,无边无际。“欲往”,指想要前去,“嗟”,表示感叹的意思。
    第五联:“道人数龟息,默坐饥肠充。”这两句写僧侣的活动。
    “数龟息”,意思是说佛教徒数着乌龟的呼吸以静心养性。“默坐饥肠充”,意思是说和尚们默坐在禅房内,饥肠辘辘却吃不上一点东西。
    第六联:“湖东古招提,暮鼓鸣冬冬。”这两句写寺庙的景象。
    “湖东”指明了地点,即在湖水之东的招提寺。“招提”指的是佛教僧院。“冬冬”,形容击鼓的声音悠扬回荡。
  4. 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1)对比: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技巧,它通过对比可以更鲜明地突出某一事物或某种现象,增强文章表达效果。比如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和结尾一句之间就存在明显对比。前句写出了雨天湖上景色,后句写出了诗人在湖边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
    2)借景抒情:此法就是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比如这首《夜泊牛渚怀古》的末尾两联。诗人由眼前的景联想到历史往事,从而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5. 总结:本诗描绘了作者夜泊在牛渚时所看到的自然景色,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联想,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内心感受的流露,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历史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