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高调我旁酬,韵欲更时更少留。
待学鸾歌声已嗄,将追骥乘老而遒。
晓随帆去云连海,莫望潮来月满洲。
须道诗翁非世俗,年家情义几时休。

【译文】

我敬仰大人高调,你酬答时韵意更浓。

我学鸾歌声已嗄哑,追骥乘老气更遒。

晓随帆去云连海,莫望潮来月满洲。

须道诗翁非世俗,年家情义几时休。

【注释】
大人:对有地位或名望者的尊称。
酬:应答、回礼。
韵欲更时更少留:指诗歌的韵律需要变化,但又不能过于繁复。
待学鸾歌声已嗄:形容自己的诗才尚在未成,如同学了三年的“鸾歌”,已经唱得嘶哑。
将追骥乘老而遒:想要效仿伯乐,追赶上千里马,使之更加强健有力。
晓随帆去云连海:早上随着船帆而去,仿佛与云连在一起。
莫望潮来月满洲:不要期望潮水涨起来的时候月亮照在海面上。
须道诗翁非世俗:必须知道诗人不是世俗之人。
年家情义几时休:家族间的情谊,什么时候能够停止?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与潘朝奉的酬答之作,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独特见解和情感。

诗的第一句“大人高调我旁酬,韵欲更时更少留”表达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态度。他尊敬并赞赏大人的高调和才华,同时表示自己愿意在诗歌创作上做出回应。然而,他也提出了一个观点:“韵欲更时更少留”,这可以理解为诗歌的创作应该追求创新和变化,但又不能过于繁琐。这种矛盾的表述反映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上的严谨态度和求新精神。

“待学鸾歌声已嗄”这句诗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他希望自己的诗歌能够像“鸾歌”一样悠扬动听,但又因为自己的诗才尚在未成,所以声音已经嘶哑。这种形象的描绘既体现了诗人对自己诗歌才能的自信,又表达了他对诗歌创作艰辛的认识。

第三句“将追骥乘老而遒”则表达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向往。他希望效仿伯乐,追赶上千里马,使之更加强健有力。这里的“骥”指的是诗人自己,意味着他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诗歌创作水平,使自己能够成为一位优秀的诗人。

最后两句“晓随帆去云连海,莫望潮来月满洲”则是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想象和寄托。他希望自己的诗歌能够如同早晨的船只一样,随着风帆飘向远方;而不要期望潮水涨起来的时候月亮照在海面上。这里的“云连海”和“月满洲”分别象征着广阔的空间和深远的意境。诗人通过这样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诗歌创作的美好愿景和无尽追求。

整首诗以对话的形式展开,通过诗人的自我反思和表达,展现了他对诗歌创作的独特见解和情感。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态度和追求,体现了他的才华和志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