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外迹本相疏,何故孤孤为病夫。
未报已惭公面目,有情顾入我肌肤。
将身荷负嫌躯小,引臂镌镕要骨粗。
尽力吟哦吟不尽,此时寒雨满淮湖。
【注释】
上林殿院次公:在上林苑的院落中,有位名叫次公的人。
两人外迹本相疏(外迹:外表;相疏:相疏离)何故孤孤为病夫:为什么你独自孤立无援,成了个病人?
未报已惭公面目(惭愧:因自己的卑下而感到惭愧):我还没有报答你的恩情,就已经感到惭愧了。
有情顾入我肌肤(顾:顾及;肌骨:人的筋骨和体肤):你却还顾及到我的骨肉之亲。
将身荷负嫌躯小(将身:承担重任;荷负:背负),引臂镌镕要骨粗(镌镕:雕刻熔化,这里指磨砺;要骨:筋骨):我还要承受重任,忍受艰辛。
尽力吟哦吟不尽,此时寒雨满淮湖(吟哦:吟咏;吟不尽:吟咏不尽;寒雨:秋雨;淮湖:淮河以南的湖泊)——即使竭尽全力吟诵,也吟咏不尽;此时此刻秋雨绵绵,洒满了整个淮河以南的大地。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诗。首联写诗人与次公的关系,表面上是泛论朋友间的关系,实际上却是借以抒发诗人对次公的深情厚谊。“两人”,指诗人与次公;“外迹”,指外在的形迹;“本相”,指内在的真性、本质。“相疏”即不相容,不合。表面看,这两句诗似乎只是客观地陈述事实,然而仔细玩味,就会发现它所蕴含着的深厚友谊。次公虽然与诗人关系疏远,但诗人并没有因此而疏远他,反而把他当作知己看待,这正是他们之间友情的真实表现。次公孤孤单单,没有依靠,诗人对他寄予深切同情,因而称他为“病夫”。次公不仅身体残疾,而且处境艰难,所以诗人说他“未报已惭公面目”。诗人对次公的这种关心体贴之情,是溢于言表的。次公之所以能受到诗人这样深厚的友情,与他自身的品质分不开。次公虽身处逆境,但却胸怀壮志,不屈不挠。因此,次公虽然“未报已惭公面目”,但他仍能“有情顾入我肌肤”,仍然把诗人视为知己。次公的高尚情操和真挚情感深深地打动了诗人,使他对次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次公对诗人的关心体贴,也使诗人深感欣慰和感激。次公虽然年岁已高,但仍然保持着健壮的体魄,这使诗人更加敬佩他。次公虽然身处困境,但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更使诗人钦佩不已。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次公才能成为诗人心目中的朋友。次公与诗人的这种深厚友谊,正是由于他们共同的理想、信念、性格和经历所决定的。第二联紧承上文,从侧面进一步描写了次公与诗人的关系。次公虽然孤苦伶仃,但他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他对自己的身世遭遇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他并没有因此而自卑或自怜。相反,他更加珍惜自己同诗人之间的情谊,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得到精神上的慰藉,从而减轻他的孤独感。这种精神境界是值得赞扬的。第三联紧承上文,再次表达了诗人对次公的深厚友情。诗人用“未报”、“已惭”、“有情”、“顾入”等词语,表达了自己对次公的感激和愧疚之情。这种情感是真挚而深沉的,它充分体现了诗人对次公的关爱和尊重。第四联紧承上文,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次公之间的深厚情谊。诗人用“荷负”、“镌镕”、“粗”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次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坚韧顽强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风貌是诗人所深深钦佩的,也是诗人所极力推崇的。最后一句则是全诗的总括。诗人用“吟不尽”三字概括了全诗的内容和思想。诗人虽然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来吟诵这首诗歌,但仍然感到意犹未尽,这是因为他对次公的感情太深了,难以表达出来。同时,这也是因为他对次公的思想品质和人格魅力太崇敬了,所以觉得很难用语言来描绘出来。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它所蕴含的情感却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通过对诗中的关键词进行注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