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船鸣鼓待严装,且赴双莲旧燕堂。
不用水沉薰紫绶,过梅林后一身香。
【解析】
此诗首句是“五船鸣鼓”,意思是说李宪乘坐的船在鸣锣开道,准备出发。次句“且赴双莲旧燕堂”是说李宪要去拜访老朋友。三、四句是说不用薰香就能使身上香气扑鼻,过梅林后一身清香。
【答案】
译文:李宪乘舟出发去会见老朋友了。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良好祝愿,并寄寓了自己的情怀。全诗语言平易自然,情真意切。
五船鸣鼓待严装,且赴双莲旧燕堂。
不用水沉薰紫绶,过梅林后一身香。
【解析】
此诗首句是“五船鸣鼓”,意思是说李宪乘坐的船在鸣锣开道,准备出发。次句“且赴双莲旧燕堂”是说李宪要去拜访老朋友。三、四句是说不用薰香就能使身上香气扑鼻,过梅林后一身清香。
【答案】
译文:李宪乘舟出发去会见老朋友了。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远行的良好祝愿,并寄寓了自己的情怀。全诗语言平易自然,情真意切。
民实德之出自《送山阳宰》,民实德之的作者是:徐积。 民实德之是宋代诗人徐积的作品,风格是:诗。 民实德之的释义是:民实德之:人民确实感激他的恩德。 民实德之是宋代诗人徐积的作品,风格是:诗。 民实德之的拼音读音是:mín shí dé zhī。 民实德之是《送山阳宰》的第8句。 民实德之的上半句是: 我述民言。 民实德之的全句是:我述民言,民实德之。 我述民言,民实德之。的上一句是:大夫去矣
我述民言出自《送山阳宰》,我述民言的作者是:徐积。 我述民言是宋代诗人徐积的作品,风格是:诗。 我述民言的释义是:我述民言:表达和转述民众的话语和意见。 我述民言是宋代诗人徐积的作品,风格是:诗。 我述民言的拼音读音是:wǒ shù mín yán。 我述民言是《送山阳宰》的第7句。 我述民言的上半句是:何以述之。 我述民言的下半句是:民实德之。 我述民言的全句是:我述民言,民实德之。 我述民言
何以述之出自《送山阳宰》,何以述之的作者是:徐积。 何以述之是宋代诗人徐积的作品,风格是:诗。 何以述之的释义是:难以释义。 何以述之是宋代诗人徐积的作品,风格是:诗。 何以述之的拼音读音是:hé yǐ shù zhī。 何以述之是《送山阳宰》的第6句。 何以述之的上半句是: 大夫去矣。 何以述之的下半句是: 我述民言。 何以述之的全句是:大夫去矣,何以述之。 大夫去矣,何以述之。的上一句是
大夫去矣出自《送山阳宰》,大夫去矣的作者是:徐积。 大夫去矣是宋代诗人徐积的作品,风格是:诗。 大夫去矣的释义是:大夫去矣:指官员离任。 大夫去矣是宋代诗人徐积的作品,风格是:诗。 大夫去矣的拼音读音是:dà fū qù yǐ。 大夫去矣是《送山阳宰》的第5句。 大夫去矣的上半句是:民安厥室。 大夫去矣的下半句是:何以述之。 大夫去矣的全句是:大夫去矣,何以述之。 大夫去矣,何以述之。的上一句是
民安厥室出自《送山阳宰》,民安厥室的作者是:徐积。 民安厥室是宋代诗人徐积的作品,风格是:诗。 民安厥室的释义是:民安厥室:指百姓安居乐业,家庭和睦。 民安厥室是宋代诗人徐积的作品,风格是:诗。 民安厥室的拼音读音是:mín ān jué shì。 民安厥室是《送山阳宰》的第4句。 民安厥室的上半句是: 静而不烦。 民安厥室的下半句是: 大夫去矣。 民安厥室的全句是:静而不烦,民安厥室。
静而不烦出自《送山阳宰》,静而不烦的作者是:徐积。 静而不烦是宋代诗人徐积的作品,风格是:诗。 静而不烦的释义是:清静而不烦恼。 静而不烦是宋代诗人徐积的作品,风格是:诗。 静而不烦的拼音读音是:jìng ér bù fán。 静而不烦是《送山阳宰》的第3句。 静而不烦的上半句是:平恕如一。 静而不烦的下半句是:民安厥室。 静而不烦的全句是:静而不烦,民安厥室。 静而不烦,民安厥室。的上一句是
平恕如一出自《送山阳宰》,平恕如一的作者是:徐积。 平恕如一是宋代诗人徐积的作品,风格是:诗。 平恕如一的释义是:平恕如一:公平宽恕,一视同仁。 平恕如一是宋代诗人徐积的作品,风格是:诗。 平恕如一的拼音读音是:píng shù rú yī。 平恕如一是《送山阳宰》的第2句。 平恕如一的上半句是:大夫三年。 平恕如一的下半句是: 静而不烦。 平恕如一的全句是:大夫三年,平恕如一。 大夫三年
大夫三年出自《送山阳宰》,大夫三年的作者是:徐积。 大夫三年是宋代诗人徐积的作品,风格是:诗。 大夫三年的释义是:大夫三年:指山阳宰(山阳县的县令)任期三年。 大夫三年是宋代诗人徐积的作品,风格是:诗。 大夫三年的拼音读音是:dà fū sān nián。 大夫三年是《送山阳宰》的第1句。 大夫三年的下半句是:平恕如一。 大夫三年的全句是:大夫三年,平恕如一。 大夫三年,平恕如一。的下一句是
何所弗至出自《可养一章赠别范子舟》,何所弗至的作者是:徐积。 何所弗至是宋代诗人徐积的作品,风格是:诗。 何所弗至的释义是:何所弗至:无所不至,指到达任何地方。 何所弗至是宋代诗人徐积的作品,风格是:诗。 何所弗至的拼音读音是:hé suǒ fú zhì。 何所弗至是《可养一章赠别范子舟》的第6句。 何所弗至的上半句是: 养而充之。 何所弗至的全句是:养而充之,何所弗至。 养而充之,何所弗至
养而充之出自《可养一章赠别范子舟》,养而充之的作者是:徐积。 养而充之是宋代诗人徐积的作品,风格是:诗。 养而充之的释义是:培养并使之充实。 养而充之是宋代诗人徐积的作品,风格是:诗。 养而充之的拼音读音是:yǎng ér chōng zhī。 养而充之是《可养一章赠别范子舟》的第5句。 养而充之的上半句是:斯已可贵。 养而充之的下半句是:何所弗至。 养而充之的全句是:养而充之,何所弗至。
诗句释义: 待到伊川濯尽尘,洛阳城下且留身。 译文: 等到伊川的水洗净了尘土,在洛阳城下来暂时停留。 赏析: 本诗是宋代诗人徐积的一首古诗《送人之洛阳》中的开篇句。首句“待到伊川濯尽尘”,描绘了伊川河畔清澈的水流,象征着心灵的净化和洗涤。次句“洛阳城下且留身”,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对方在洛阳这个历史名城中暂留片刻,享受这里的美景与文化。整体而言,这首诗传达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之情
【解析】 题干要求赏析。此诗的注释是:深院:庭院,即书斋。须有鬼神听此诗:须有鬼神来倾听这首诗歌。淮上:指淮河一带。桂枝,即桂花,古人常以桂树象征坚贞高洁之节操。 “深院吟哦夜半时,须有鬼神听此诗。”意思是:深夜,我在书房中吟咏诗歌,仿佛听到了来自幽冥世界的神灵在倾听。这两句写诗人沉浸在自己的诗作中,以至于产生了幻觉,仿佛听到了来自幽冥的世界的神灵正在倾听他的诗作
送吕清叔 匆匆一棹向东行,抖擞空囊无一金。 买鱼沽酒向村市,典却蔡家焦尾琴。 注释: 1. 匆匆: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2. 抖擞:收拾,整理。这里指收拾起行装准备出发。 3. 空囊:比喻没有钱,一无所有。 4. 一金:一点钱,一点点钱。 5. 买鱼沽酒:购买鱼和酒。 6. 典却:典当。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朋友吕清叔的离别赠言。诗人通过自己的经历,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
【注释】 耳听人言似不闻:形容对外界议论、评价等漠然置之,不听信。 心于时事若无分:意思是说,自己对当前时世的得失荣辱无动于衷,与世无争。 一生已是青山物:指山翁已归隐终老,身如青山般恬静自在。 更欲将身换白云:想把自己化作白云,超脱尘世。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为隐居山中的友人写的。诗人用“青山”和“白云”作喻,赞颂朋友高洁的品格和淡泊的生活情趣,也表达了诗人自身志向的高尚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古诗,由四句组成。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逐词释义及关键词注释: 1. 山翁答无分之句:“山翁”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位隐士或者老者,而“答无分之句”则是在回答关于没有分寸(即没有野心或贪婪)的问题。 2. 身边外物虽无语:“身边的外物”,即指世间的物质和外界的事物;“虽无语”,则是指虽然这些东西本身没有言语,但却能影响人的心境和行为。 3. 事到中心自有分:“事到中心”
谢张才甫筇竹杖 老来无物可支颐,正要一茎筇竹枝。 满袖清风秋月淡,陶潜绕遍菊花篱。 注释: 1. 谢张才甫筇竹杖:谢张才甫指的是唐代诗人谢偃(字才甫),他的诗作中常提及筇竹杖,一种用竹子制成的拐杖。这里的“筇竹杖”可能是指谢偃所用的拐杖,也可能是泛指竹制的手杖。 2. 老来无物可支颐:颐,即下巴,这里指支撑下巴的物体。"无物可支颐"意味着年纪大了,没有东西可以支撑下巴,形容年老体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