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笑陶潜辈,相逢却论兵。
谁知阵上客,时访郭西生。
喜公抱忠义,顾我非纵横。
今来求笃论,古事聊一评。
奇正要两存,众寡不可轻。
兵间有万变,所惭思弗精。

【注释】张才父:指张方平。张方平,字天觉,号静江,洛阳(今属河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元丰二年(西元一〇七九年),任知制诰、中书舍人,后改吏部侍郎兼侍读学士。哲宗即位,拜尚书左仆射,进平章军国重事,行宰相事。元祐初年,因与司马光等反对新法,罢为观文殿大学士、分司南京,再徙亳州,卒于家。

【赏析】此诗作于元符三年(西元一〇九零年)。是年三月,苏轼在徐州知州任满,被召回京师,四月间,召赴中书省参加讨论“经义”的考试,以“古事”为题进行策论。当时苏轼与张方平交厚,曾向其求教古文,故张方平在《答苏子瞻》书中称他“不辞卑湿地,不耻污秽地”,并称赞他的“文章有奇气”。此诗即答谢其“不辞卑湿地”之语,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敬慕之情。

首联:“自笑陶潜辈,相逢却论兵。” 诗人自视甚高,认为自己的文章才华横溢,与陶渊明等人不相上下,所以面对他们时,不免产生一种轻视的态度。然而当与他们谈论起兵事之时,又觉得他们的见识浅薄,难以与自己相比。

颔联:“谁知阵上客,时访郭西生。” 诗人在诗中自称是阵上的客人,也就是战场上的勇士,而对方却时常去拜访郭西生这样的人,这无疑会让诗人感到惊讶和困惑。

颈联:“喜公抱忠义,顾我非纵横。” 诗人对友人的忠义之情表示赞赏,同时也表示自己并不是一个善于纵横捭阖的人,只是一位普通的文人。

尾联:“今来求笃论,古事聊一评。” 诗人现在特地前来寻求公正的评价,希望能够听到一些关于古代事迹的看法。

整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于陶渊明等人的态度以及自己的谦虚和自信。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古代历史的热爱和对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