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之所设施,道德之馀事。
有性给其才,无物蔽其意。
大车积以载,牛刀迎者解。
以要操其纲,以妙观其会。
善誉不尽知,善毁没可讥。
校之古人辈,彼若有所为。
公之所然者,以智不以凿。
其力日以裕,其济日以博。
至于我曹者,使相望相闻。
犹能领官属,携诗叩吾门。
先看陶家柳,次看陶家菊。
茶中许投花,坐上呼燃烛。
顾我为乐叟,勉我以不倦。
我是孟东野,终附郑公传。

【注释】

1.公:指陶潜。

2.设施:筹划,安排。

3.道德之馀事:以道德修养为主,余下的事务为辅。

4.有性给其才:天赋才华,得天独厚。

5.无物蔽其意:没有私欲妨碍他的心思。

6.大车积以载:用大车装东西。比喻任重道远。

7.牛刀迎者解:牛刀宰鸡,轻而易举。比喻能力出众。

8.以要操其纲:用关键掌握全局。

9.善誉不尽知:美好的名声,不一定都是真实的。

10.善毁没可讥:不好的名声,不值得嘲笑。

11.校之古人辈:与古人相比。

12.彼若有所为:他们好像有什么作为。

13.公之所然者:你这样的原因是什么。

14.以智不以凿:靠智慧而不是靠钻营。

15.力日以裕:实力日益雄厚。

16.济日以博:恩泽日益广泛。

17.至我曹者:至于像我这样的人。

18.领官属:率领下属官吏。

19.携诗叩吾门:带着诗来到我的门前求教。

20.先看陶家柳:先看陶渊明家的柳树。

21.次看陶家菊:其次看陶渊明家的菊花。

22.茶中许投花:在喝茶的时候可以放些花朵。

23.坐上呼燃烛:在宴席上可以点燃蜡烛。

24.顾我为乐叟:回头看看我这个乐于隐居的人。

25.勉我以不倦:勉励我保持这种不懈怠的精神。

26.我是孟东野:我是孟浩然,东山居士。

27.终附郑公传:最终能和郑国公的事迹相联系。

【赏析】

这是一首题壁诗,诗人在友人家中作客,看到主人的墙壁上有一幅山水画,便挥毫写下此诗。全诗借写自己的志趣和对朋友的期望来抒发自己不愿出仕的心情,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高洁品格。

首联“公之所设施,道德之馀事。”是说您所要做的工作,都是与道德修养有关的事情,而那些世俗事务,就由别人去做吧。这里既表明了自己清高脱俗的态度,也表明了自己的志趣所在,就是追求道德上的高尚和精神上的愉悦。

接下来“有性给其才,无物蔽其意。”两句,诗人进一步阐明了自己追求的志趣所在。他认为,上天给了他天赋的聪明才智,因此,他不会因为任何物质利益而被蒙蔽住自己的思想。这里强调的是,人应该有高尚的人格,不应该为了物质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大车积以载,牛刀迎者解。”这两句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说明。他用“大车”来比喻自己的才能,认为这些才能就像大车上装载的东西一样,需要有人来驾驶它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同时,他也用“牛刀”来比喻自己的才能,认为这些才能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一样,需要有人来使用它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这里的“迎者解”是指那些能够驾驭和使用自己才能的人,他们就像迎接客人一样地欢迎自己。

诗人又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志向:“以要操其纲,以妙观其会。”他认为,自己应该掌握着事情的关键,从而能够把握住事情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他也应该善于观察和思考,从而能够洞察到事情的本质和真相。这里的“操其纲”是指掌握着事情的关键,而“观其会”则是善于观察和思考。这两个方面都是实现自己理想的必备条件。

“善誉不尽知,善毁没可讥。”这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展开。他认为,人们对于他的赞誉和毁谤都是不完全正确的,因此,他不必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这里的“尽知”是指完全了解,而“没可讥”则是没有必要去讥讽或批评。

接下来的“校之古人辈,彼若有所为。”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补充。他认为,与其比较古人的成就和成就,不如自己更加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里的“校”是指比较,而“若有所为”则是指有所追求。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古代人物的评价和看法,他认为他们的成就虽然值得尊重和学习,但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因此,他更应该关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目标的实现。

最后一句“公之所然者,以智不以凿。”是整首诗的主旨所在。诗人在这里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依赖于他人的帮助和指导,而是依赖于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这里的“然”是指肯定的意思,而“以智不以凿”则是强调了这一点的重要性。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有力,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成功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同时,诗人还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使诗歌更加优美和动听。整首诗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