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何为者,不穿亦不凿。
匣中是何物,尘埃渍锋锷。
登山守直道,荆榛与沟壑。
安得百亩田,以就斑衣乐。
【注释】
有客何为者:有客人在干什么呢?
不穿亦不凿:既不穿衣裳,也不开凿。
匣中是何物:盒子里装的是什么?
尘埃渍锋锷:剑上沾满了污垢。
荆榛与沟壑:山上长满荆棘,河沟纵横交错。
安得百亩田:怎样才能有一百亩地呢?
以就斑鬓乐:用来享受斑鬓之乐。
【赏析】
这首诗写一位隐居山林的隐士,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生活的种种不满。
诗的首句“有客何为者”,直接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和目的。他并非为了功名富贵而来,而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种态度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于精神境界的高度重视。
诗人通过对主人公日常生活的描述,展示了他的隐居生活。“不穿亦不凿”,既反映了他简朴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了他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一顾。“匣中是何物”,则揭示了他的内心世界——一颗充满智慧和激情的心。然而,这份智慧并未被尘世所束缚,而是如同一把锋利的剑,随时准备斩断一切阻碍。
最后两句“登山守直道,荆榛与沟壑。安得百亩田,以就斑鬓乐”,更是将主人公的隐逸情怀推向了高潮。他选择了一条崎岖不平的道路,去攀登那未知的高峰。尽管前方是荆棘密布、险象环生,但他依然坚定地前行着。因为他知道,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享受那份属于自己的快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主人公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由的人生态度。它不仅是对古代知识分子精神境界的一种赞美,也是对现代人的一种启示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