嵯峨聂都山,豫水兹发原。
始者才滥觞,其流细涓涓。
东行介南野,章水西入焉。
又东渐雄张,有州故名虔。
贡水远来赴,融合为赣川。
当其初合时,泓渟匪为渊。
中通尺五流,玉虹卧蜿蜒。
群山来左右,万石梗后前。
初疑牧群羊,忽讶堕飞鸢。
伏犀状魁桀,浮雁影接联。
阿河阵敢死,赴浴池连钱。
下者宛蹲踞,上者将腾骞。
或矫首欲斗,或宛留安眠。
或退然深伏,露尖大如拳。
或竦然特起,俨立高齐肩。
或两两为偶,或伍伍相连。
此有一席平,彼有万窍穿。
齿齿漱寒冽,眼眼开青圆。
形模互驰骋,气势相吐吞。
平坦十数丈,变怪纷百千。
顾盼不暇给,算数畴能殚。
天公轰震霆,力士推雷门。
上下相舂撞,对语不得闻。
众滩角巇崄,四滩独称尊。
其一曰天柱,竖立如登天。
幽深下无际,涡盘矗回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下面逐句进行解读:
出滩赋滩石
嵯峨聂都山,
豫水兹发原。
始者才滥觞,
其流细涓涓。
东行介南野,
章水西入焉。
又东渐雄张,
有州故名虔。
注释:
嵯峨聂都山:形容山势高峻,峥嵘起伏。
豫水兹发原:指豫水从这里开始。
始者才滥觞:刚开始时水流很小。
其流细涓涓:水流细小而流畅。
东行介南野:向东延伸到南方的原野。
章水西入焉:指章江水向西流入。
又东渐雄张:逐渐变得雄壮有力。
有州故名虔:因为这里有个州,所以得名虔。
赏析:《庐山谣》是李白对庐山景色的赞美之作,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向往。这首诗通过描写赣江的源头,展现了庐山的自然风貌,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贡水远来赴,融合为赣川
当其初合时,
泓渟匪为渊。
中通尺五流,
玉虹卧蜿蜒。
群山来左右,
万石梗后前。
初疑牧群羊,
忽讶堕飞鸢。
伏犀状魁桀,
浮雁影接联。
阿河阵敢死,
赴浴池连钱。
下者宛蹲踞,
上者将腾骞。
或矫首欲斗,
或宛留安眠。
或退然深伏,
露尖大如拳。
或竦然特起,
俨立高齐肩。
或两两为偶,
或伍伍相连。
此有一席平,
彼有万窍穿。
齿齿漱寒冽,
眼眼开青圆。
形模互驰骋,
气势相吐吞。
平坦十数丈,
变怪纷百千。
顾盼不暇给,
算数畴能殚。
天公轰震霆,
力士推雷门。
上下相舂撞,
对语不得闻。
众滩角巇崄,
四滩独称尊。
其一曰天柱,
竖立如登天。
幽深下无际,
涡盘矗回旋。
注释:
贡水远来赴:指赣江的水从远方而来。
融合为赣川:指赣江的水与其它水域融合在一起形成赣江。
伏犀状魁桀:形容山峰如同威武的犀牛一般。
浮雁影接联:形容山峰的形状如同飞翔的大雁一样。
阿河阵敢死:形容河流中的石头如同勇敢的战士一般。
下者宛蹲踞:指水流较低的地方石头形状像蹲着。
上者将腾骞:指水流较高的地方石头形态像飞翔。
矫首欲斗:形容山峰好像在争斗。
宛留安眠:形容山峰好像在沉睡。
或退然深伏:指水流较深的地方石头像深藏不露。
或竦然特起:指水流较浅的地方石头像挺身而出。
或两两为偶:指石头成对出现。
或伍伍相连:指石头排成一排出现。
此有一席平,彼有万窍穿:形容水流平缓的地方石头很多。
齿齿漱寒冽:形容水流的声音像牙齿相互磨擦发出的声音。
眼眼开青圆:形容水流清澈明亮。
形模互驰骋:形容水流与石头互相交错的样子。
气势相吐吞:形容水流与石头互相碰撞、吞吐的情景。
平坦十数丈:形容水流平缓的地方有几丈长。
变怪纷百千:形容水流变化无常的地方有很多种形态。
顾盼不暇给:形容景色优美到让人看不过来。
算数畴能殚:形容计算也来不及完全描述出来。
天公轰震霆:形容自然力量强大无比。
力士推雷门:形容水的力量巨大如同推开城门一样。
上下相舂撞:形容水流冲击两岸的景象。
对语不得闻:形容声音太大无法听到彼此的对话。
众滩角巇崄:形容众多险峻的山石。
四滩独称尊:形容其中的四个滩头最为壮观。
其一曰天柱:指其中最高的一个山体像一根巨柱矗立。
幽深下无际:形容山峰深远且看不到尽头。
涡盘矗回旋:形容山峰周围形成了漩涡状的地貌。
赏析:《庐山谣》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庐山的美丽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这首诗的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