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车凌云山,虽在官府中。
平生著幽禅,意与方袍同。
已杖菩萨竹,更来罗汉松。
天姿特高洁,厚叶非蒙茸。
铜柯既夭矫,玉薤仍青葱。
上有五百士,下笑十八公。
皆披阇黎衣,如坐浮屠宫。
勿谓默不语,说法声摩空。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及赏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考生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题目的要求对诗中的内容进行赏析。此题要求“逐句释义”“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这就要我们首先明确每一句的大意,然后结合关键字词作答。
“中岩长老子文送罗汉松”,这句是说,我住在这座山中的岩石洞中,为我的弟子写一篇《送罗汉松》的文章。“中岩”,指山中的岩石洞。“送”,赠与。“罗汉松”,即菩提树,佛教认为它是觉悟者的象征,所以叫罗汉松。
“驻车凌云山,虽在官府中。平生著幽禅,意与方袍同。”这是第二联,意思是我在这座山中的岩石洞里住着,虽然我是在官府任职,但是我的心却和隐居山林的修行人一样,都过着清静的生活。“驻车”,停车。“凌云山”,指山中的岩石洞。“官府”,这里指官职。“幽禅”,隐居山林的修行生活,也就是隐遁的生活。“意与方袍同”是说内心的想法就像僧人穿着的长袍。
“已杖菩萨竹,更来罗汉松。”这是第三联,意思是我已用那棵竹子做成了拄仗,现在又来到这棵罗汉松旁。“杖”,拄仗,这里指拄仗。“菩萨竹”是竹子的一种,这里代指竹子。“罗汉松”是佛教中供奉佛祖和菩萨的木雕松树,这里指罗汉松。
“天姿特高洁,厚叶非蒙茸。”这是第四联,意思是:它(罗汉松)的姿态高雅纯洁,它的叶子茂密而富有生机,不是那样枯黄萎靡。“天姿”,姿态,指树木的枝叶茂盛。“特高洁”是指其气质高雅洁净。“蒙茸”原指草木的丛生,这里比喻草木枯萎、低垂的样子。
“铜柯既夭矫,玉薤仍青葱。”这是第五联,意思是:铜色的枝条已经弯曲得如同飞鸟的羽毛一样优美,白玉样的竹节依然郁郁葱葱,绿意盎然。这两句描写了罗汉松的风姿,“夭矫”,指柔美曲折,这里形容枝条的形态。“玉薤”是竹类植物的别称,用来形容其茎干挺拔。
“上有五百士,下笑十八公。”这是第六联,意思是:上面有五百位修行人,下面有十八位公卿大臣,他们都穿着官服,但都坐在罗汉松下。“笑”,指嘲笑。
“皆披阇黎衣,如坐浮屠宫。”“阇黎”是梵语译音,指僧人。这四句描写了罗汉松下的人们,都是僧人,他们身穿僧衣,犹如一座寺庙。“浮屠”也是梵语译音,指塔寺。
【赏析】
首联点出作者居住之地为“中岩长”,即在一座山中的岩石洞中,并说明自己虽然身居官府之中,但内心仍然保持着隐退山林的修行生活,与僧人一样过着清静无为的生活。颔联进一步表明自己心志,说自己虽然没有像僧人那样隐居山林,但是却有着同样的心情和想法。颈联写自己在山中的所见所闻,用“已杖菩萨竹,更来罗汉松”两句表现了自己对山林的喜爱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尾联以“上都五百士,下有十八公”写出了山上山下都有修行的人,都穿着僧衣,宛如寺庙一样。
全诗语言简练,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修行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