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人法一朝过我,问我作诗三昧门。
我闻大士入词海,不起宴坐澄心源。
禅波洞彻百渊底,法水荡涤诸尘根。
迅流速度超鬼国,到岸舍筏登昆仑。
无边草木悉妙药,一切禽鸟皆能言。
化身八万四千臂,神通转物如乾坤。
山河大地悉自说,是身口意初不喧。
世间何事在妙理,悟处不独非风幡。
群鹅转颈感王子,佳人舞剑惊公孙。
风飘素练有飞势,雨注破屋空留痕。
惜哉数子枉玄解,但令笔画空腾骞。
君看琅琊酿泉上,醉翁妙语今犹存。
向来溪壑不改色,青嶂尚属僧家园。
君行到此知此意,辨才第二文中尊。
西江一口尽可吸,云梦八九何劳吞。
他年一瓣炉中香,此老与有法乳恩。
【译文】
上人法一朝度我,问我作诗三昧门。
我闻大士入词海,不起宴坐澄心源。
禅波洞彻百渊底,法水荡涤诸尘根。
迅流速度超鬼国,到岸舍筏登昆仑。
无边草木悉妙药,一切禽鸟皆能言。
化身八万四千臂,神通转物如乾坤。
山河大地悉自说,是身口意初不喧。
世间何事在妙理,悟处不独非风幡。
群鹅转颈感王子,佳人舞剑惊公孙。
风飘素练有飞势,雨注破屋空留痕。
惜哉数子枉玄解,但令笔画空腾骞。
君看琅琊酿泉上,醉翁妙语今犹存。
向来溪壑不改色,青嶂尚属僧家园。
君行到此知此意,辨才第二文中尊。
西江一口尽可吸,云梦八九何劳吞。
他年一瓣炉中香,此老与有法乳恩。
【注释】
①上人:指作者自己。过:超过,胜过。我:指作者自己。三昧:指佛家所说的“正定”。
②大士:对佛的尊称。入词海:进入佛家的语言世界。
③不起宴坐澄心源:意为不起于宴乐之中,以静心来净化心源。
④禅波:禅宗中的波浪,比喻佛法的流动。洞彻:彻底明白、领悟。百渊底:指佛法的深奥广大。
⑤法水:佛家语言,指佛法的精要。荡涤:洗涤、清除。诸尘根:一切烦恼之根源。
⑥迅流速度:快速前进的速度。超鬼国:越过了生死轮回的境界。到岸:指修行者到达了觉悟的境地。舍筏登昆仑:离开凡俗生活,达到涅槃境界。
⑦无边草木:形容佛法的广大无边。悉:完全、全部。妙药:佛教中的灵丹妙药,比喻佛法的智慧和教诲。
⑧八万四千臂:比喻佛法无边无际、无所不包。神通:佛家的神力、法术。转物:变化万物。乾坤:天地。
⑨山河大地:泛指宇宙万物。自说:自行其道而无所依凭。是身口意:是指身体(身)、声音(口)、思维(意)等行为。初不喧:起初不曾喧哗。
⑩风幡:风吹动的旗幡。这里比喻世间纷扰、喧嚣。
⑪青嶂:青色的山峰或山峦。尚属僧家园:仍属于僧人所居住的地方或领域。尚,还、仍然。
⑫西江一口:指西江的水可以汲取其中的精华。尽可吸:完全能够吸收、吸取。云梦八九:云梦泽一带地区,泛指广大的土地。何劳吞:不必费力地吞咽、摄取。
⑬他年:未来的时间。一瓣炉中香:指佛家所说“一瓣香”燃时散发的香气。他年一瓣炉中香:表示将来某一天将会得到佛家所说的“一瓣香”的香气。与有法乳恩:指将得到佛祖的教导和恩惠。
【赏析】
《送一上人还滁州琅琊山》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归山修学,并祝愿他早日成佛的心愿之情。全诗意境高远,语言简炼,富有哲理,充满了浓郁的宗教色彩。
首联:“上人法一朝过我,问我作诗三昧门。” 诗人首先询问上人是否曾学过佛家的语言。接着,诗人向友人介绍了佛家所谓的“三昧”,即正定的境界,也就是心灵平静、专注的状态。这两句诗通过问答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的理解和向往。
颔联:“我闻大士入词海,不起宴坐澄心源。” 此联进一步描绘了佛法的博大精深和崇高地位。诗人认为佛法已经融入了世俗生活中,如同江河湖海一般无处不在。同时,他也强调了佛法修行者应当远离世俗欲望,静心冥想,以达到内心清净的境界。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者应具备的品质和态度的理解。
颈联:“禅波洞彻百渊底,法水荡涤诸尘根。” 此联继续描述了佛法的深远影响和作用。禅波和法水分别象征着禅宗中的思想和教义。它们如同江河湖海一样广阔无垠,能够洗涤人们内心的各种烦恼和杂念。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教义的信仰和追求。
尾联:“迅流速度超鬼国,到岸舍筏登昆仑。” 这句诗以自然界的景象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者修行过程的艰难和曲折。修行者必须像流水一样快速向前,超越生死轮回的境界,最终达到涅槃的境地。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者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了,意境深远高远,富有哲理性,同时也充满了宗教氛围和情感色彩。通过对比和比喻的手法,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佛法的信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