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有吹竹者,工作百兽音。
削格为尔多,滔滔宁适今。
尝俾范驰驱,终日无一禽。
复之傥或可,诡遇亦何心。
【注释】
楚:指楚国。吹竹者:《列子·汤问》:“昔在先民,有神龟出于江湘沅澧,游于洲渚之间。其目明而且好之了。死已尽久矣,荆人哀之,为卜蓍,卦兆皆如长年之象。龟命曰灵丘,卜云:‘灵山之下,有文石焉,其名曰窐。’取以殉龟,遂以藂草盖之。既葬,果逢大风雨,水上见影,乃知其精也。今得尔时之珠百枚,使吾龟尚生,必欲一登其山,临其水而览其地,然后可以尽见龟所履之迹。”《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遂去,归至涿鹿,遇神力,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手伤。于是黄帝乃令伶伦铸十二金钟,以和五音,制十二律,以听鸟鸣。播州是生七音。”
范蠡、勾践:春秋时越国大臣。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辞官隐居。
诡遇:不测的遭遇。
【赏析】
此诗为和黄著作鲁直(即苏轼)的一首咏物诗。“感寓十首次韵和黄著作鲁直”点明本诗题旨。
第一句“楚有吹竹者”,起句突兀而起,楚地善吹箫者很多,但能吹出百兽之声的却只有这位吹竹者,这就引出下文的描写,说明这位吹竹者技艺高超,与众不同。
第二句“工作百兽音”,进一步写这位吹竹者的本领。“工”字在这里用得很妙,它不仅表示吹竹者吹出的曲子很美,而且还含有一种赞叹的意思。“工”是巧的意思,巧则能工,故能奏出百兽的音调来。这里把吹竹者的艺术技巧形象化地表现了出来。
三四两句“削格为尔多,滔滔宁适今”,“削格”指改变曲调,适应各种动物的特点。“滔滔”指声音连绵不断。“宁适今”指现在的乐曲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
五六两句“尝俾范驰驱,终日无一禽”,说这位吹竹者曾使范蠡驰骋,一天下来也没有捕到一只野兽。“尝俾范驰驱”指曾经使范蠡奔走忙碌过。“范蠡”即范大夫,春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协助越王勾践灭吴以后辞官隐居。“终日无一禽”指整天奔波劳累,一天也没捕捉到一个猎物。“日”“禽”相对照,表明吹竹者善于根据不同的对象而变化曲调,所以才能百发百中。
七八两句“复之傥或可,诡遇亦何心”,意思是说:如果再有这样的机会,你也会像范蠡一样吧?“诡遇”指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这两句是作者对前两句的议论,也是对吹竹者的评价。
全诗通过吹竹者的形象赞美了他的艺术造诣和高超的技能,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他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