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有两士,才智炫一时。
三公往访事,卧疴亦见辞。
伟明独不然,小道安取兹。
斯人似水镜,与世破昏疑。
忧国不为身,百世那可欺。
举杯相欢属,是事亦置之。

【注释】

①东汉:指东汉末年。②两士:两个有才德的人。③三公:指丞相、太尉、司徒,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职称。④卧疴(kē):因病卧床不起。⑤伟明:指陶渊明的友人范宁。⑥取兹:取此。⑦水镜:比喻清高的人。⑧与世破昏疑:与世俗之人相隔绝。⑨忧国不为身:忧虑国事而不顾自身安危。⑩百世:很久。⑪相:共同。⑫属(zhǔ):举杯共饮,引申为交往、交往。⑬是事:这些事。⑭置之:放逐、搁置。⑮百世:很久。⑯犹:仍然。⑰不自欺:不欺骗自己。⑱言:说,表达。⑲无惭色:没有羞愧的神色。⑳自得:自我欣赏。㉑遗臭万载后:遗留下来的臭名。㉒犹:还。㉓不自欺:不欺骗自己。 ㉔言:表达。㉕无惭色:没有羞愧的神色。㉘自得:自我欣赏。㉙遗臭万载后:遗留下来的臭名。

【译文】

东汉时有两个贤者,他们的才能和智慧都令人震惊。

三公前来访问,病重的陶渊明也辞别了他们。

范宁不同凡响,他选择了一条小道。

他的为人像一面镜子,他超然物外,与世俗隔绝。

他关心国家而不为自己着想,他的精神将万世传颂。

举杯共饮,我们一同欢聚;这些事我们都可以置之不理。

【赏析】

这是一首咏赞陶潜的诗作,诗人在追怀陶潜的同时,对陶潜的品格和人格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和颂扬。全诗可分为四部分进行赏析:首联点出陶潜的两个朋友,即范宁、谢鲲等都是东汉时的名士,他们在朝中任要职。颔联写范宁辞官归隐的故事,表明其不同于当时其他名士的高洁品质。颈联用“水镜”比喻陶潜,赞扬他的品德高尚,并进一步指出陶潜的人格特点——与世隔绝,超尘脱俗。尾联写饮酒聚会时陶潜的态度,认为陶潜可以置酒宴之事于度外,表达了诗人对陶潜人格的高度赞誉和敬仰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