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斛无多宁贮愁,不如留着寸心忧。
怕闻天假渔阳骑,莫话春迷炀帝楼。
出去暂能欣绿野,归来还是梦沧洲。
何人解赏鹪鹩赋,岂但工夫在句头。
【解析】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诗。全诗四句,每句都是写景抒情,但各含深意。前两句“万斛无多宁贮愁,不如留着寸心忧”以万斛之水比喻胸中积久难平的愁绪,用一“留”字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后两句“怕闻天假渔阳骑,莫话春迷炀帝楼”则直承上联,从侧面写来,借隋炀帝荒淫误国、骄奢亡国的史实,抒发自己的感慨。“出去暂能欣绿野,归来还是梦沧洲。”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情,寓个人情感于景色之中,情景交融,耐人寻味。末两句“何人解赏鹪鹩赋,岂但工夫在句头”,则是对前面所写的景语的升华与提炼。诗人借物寓意,托物言志,寄情于景,将个人的情怀融入自然景物之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人生前途的忧虑。
赏析:
首句“万斛无多宁贮愁,不如留着寸心忧”,是说心中郁结的愁思,就像万斛之水,无法盛满,不如把其中一些留下来,用以自警自励。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以“万斛”形容愁思之多,以“寸心”喻指自己,既突出了诗人心中愁思之重,又表明了诗人欲以“寸心”自勉的决心。
第二句“怕闻天假渔阳骑,莫话春迷炀帝楼”,是说害怕听到隋炀帝杨广因荒淫奢侈而招致的战乱和灭亡的消息,不要再去谈论他因迷恋声色而亡国的往事。这句紧承首句,进一步抒写了诗人的忧虑之情。“天假渔阳骑”典出《旧唐书·五行志》卷三二:“隋炀帝幸江都,民有献丰屋者,帝大悦,赐金帛。后帝不豫,谓高赹曰:‘吾当夏月避暑,诸处宜令种树。’高赹乃发丁男数万人,执而驱之。所过纵火焚荡,百姓庐舍皆为灰烬。时人谓之‘扬州十日’。”“莫话春迷炀帝楼”中的“春迷炀帝楼”也是指隋炀帝因沉迷声色而亡国的典故。《资治通鉴·隋纪·炀帝下》载:隋炀帝在江都被围后,仍沉迷声色:“帝怠于听览,或昼日沈湎酒色。”“春迷炀帝楼”一句,既暗示了隋炀帝荒淫误国、骄奢亡国的史实,又表明了作者不愿沉溺于此的历史教训中,要远离此等败事之事的心愿。
第三句“出去暂能欣绿野,归来还是梦沧洲”,是说虽然暂时离开了京城,但心中的忧愁并未消除,回到故乡仍然感到如在梦中一般虚幻。这一联是承接第二句,再进一层抒写了诗人的忧愁之情。“出去”是实写,“归来还是梦沧洲”则是虚写。诗人以“出去”与“回来”相对照,写出了他虽身处外地但仍忧心忡忡、难以释怀的矛盾心境。“梦沧洲”中的“梦沧洲”,既是写实,又是虚写。因为诗人在京城时也曾梦见过家乡的美景,而此次离家远游,更增添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归来还是梦沧洲”,既表明了诗人虽已离京在外,但仍心系故土;更表明了诗人虽有远游之意,但内心仍然十分矛盾和彷徨。
尾联“何人解赏鹪鹩赋,岂但工夫在句头”是对前面的总结与升华。前两句通过写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忧虑;后两句则从侧面写来,借用“鹪鹩”的意象,借以比喻那些不能理解诗人苦衷的人,同时也暗喻了自己不能施展才华的无奈心情。这两句既是对前面诗句的总结概括,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却感情真挚深沉。诗人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使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