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石龟恨未平,时时入海自冯陵。
此山盘礴清淮上,宝塔分功更就曾。

【注释】

海岸石龟:指海中的礁石。

恨未平:恨意尚未消解。

冯陵:欺凌、欺侮他人。这里是说,龟在海上时常常欺凌海水。

盘礴:徘徊。

清淮:即淮河,是中国古代的一条河流。

分功:分担功绩。

曾:代词,这里指僧人法曾,是龟山寺的僧人,也是诗人的朋友。

【赏析】

这首诗写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当时,作者任端明殿学士,出使金朝。他因上书力陈抗金大计,触怒了徽宗,被贬至陈州(今河南淮阳)安置,途经颍昌府界内的龟山寺(今安徽亳州北),写下了这首七绝。

首联“海岸石龟恨未平,时时入海自冯陵”,写诗人路过颍昌时,看到海边有一块巨大的礁石,形状像乌龟,上面长满了苔藓。他不禁想起了自己和弟弟们的不幸遭遇,他们曾经立下誓言,要收复失地,但至今还没有完成这个愿望,这使他们感到无比的痛心。而这块石头似乎也感受到了他们的痛苦,时常会悄悄地进入大海,欺凌着海水,仿佛在为他们的冤屈而不平。

颔联“此山盘礴清淮上,宝塔分功更就曾”。接着诗人又来到了龟山寺,看到了这座坐落在淮河边上的古老寺庙。他感叹道,这座寺庙历经风雨沧桑,依然屹立不倒,它的存在就像是对过去的岁月的一种回忆和纪念。而寺中的宝塔则更是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它曾经在这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人们提供了庇护。现在虽然已经不再需要它的存在,但它仍然矗立在那里,仿佛在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历史。

整首诗通过对海岸石龟和龟山寺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他希望历史能够继续前进,不再让那些无辜的人们受到伤害;他也期待着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力量来保护这片土地和人民。这种情感贯穿了整个诗歌,使得读者能够深深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他的爱国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