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月中原消息断,不应京国亦无闻。
庙堂如未弃黎庶,日日诏书清垢氛。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应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及作者信息,然后逐句解读诗句内容,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及情感主旨。

“两月中原消息断,不应京国亦无闻。”意思是:两个月了,中原的军情也断绝了,京城里也没有一点消息。这两句是全诗的开头两句,交代写作此诗的缘起。诗人在长安时,得知北方有战事发生,于是写此诗寄往北方。“两月”,“两”指“两月”,不是两年时间。“中原”,泛指黄河中下游以北地区。“消息断”,意为音讯不通,这里用反语。“不应京国亦无闻”,意为朝廷没有听到什么,也是反语。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两个月过去了,中原的消息也没有,京城里也没有一点消息。从字面上看,似乎是说朝廷对于战事毫不关心,实际上却反映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

“庙堂如未弃黎庶,日日诏书清垢氛。”意思是:如果朝廷不放弃黎民百姓,每天就颁布诏书来清除朝廷上的奸邪。这两句诗的意思与前两句相呼应。“庙堂”,指朝廷。“黎庶”,老百姓。“日日诏书”,指朝廷的文书,即皇帝的诏令。“诏书”是皇帝的命令文告,用来晓谕臣民;“日日清污垢”,意即天天清理朝廷上的奸邪小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朝廷不放弃黎民百姓,每天就颁布诏书来清除朝廷上的奸邪小人。

注释:

两月中原消息断,不应京国亦无闻:两个月,中原的军情也断绝了。

庙堂如未弃黎庶,日日诏书清垢氛:如果朝廷不放弃黎民百姓,每天就颁布诏书来清除朝廷上的奸邪小人。

赏析: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冬,李白因得罪权贵被排挤出长安,来到湖北江夏(今武汉市)一带游历,结识了当地的隐士元丹丘,并一起到河南颍阳(今河南许昌市)。第二年春天离开颍阳后,李白便踏上了回长安的路。这时,他正途经洛阳东边的嵩山(今登封县),偶遇友人崔宗之,崔宗之正在洛阳西的玉川观隐居,于是二人一同前往拜访崔宗之。崔宗之作《答李十二白》一诗给李白送去:“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李白读后十分感慨,随即写下《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首诗作答。《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共四联。第一联点明题旨,指出朋友间虽各在江湖,但友情依然不变。第二联以假设语气表示对友人的关怀之情。第三联表明对友人的希望之情。第四联表示对友人的祝愿之情。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富有韵味。

“两月”、“两”是虚数,言两月之间事。“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及其以南地区。“消息断”,意为音信隔绝。“京国”,即京都长安。“亦无闻”,意指朝廷毫无动静。这四句诗大意是:已经过了两个月的时间,而中原的消息仍然断绝,朝廷对此毫无反应。这四句诗表面上是说朝廷对于战事毫不关心,实际上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

“庙堂”,指朝廷或官府。“黎庶”,古代称平民为黎民百姓。“日日”,每日。“诏书”,帝王的诏令。“诏书清垢氛”,意谓皇帝每日颁布诏书来清除朝廷上的奸邪小人。这四句诗大意是:如果你不放弃黎民百姓,那么每日朝廷就会颁布诏书来清除朝廷上的奸邪小人。这两句诗表面上是说皇帝每日都有诏书颁布,实际上却是说皇帝要依靠诏书来清除朝廷上的奸邪小人,以维护朝廷的稳定统治。

全诗以设问开篇,直抒胸臆,语言简洁明快,结构紧凑严谨。前四句为第一层,以设问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后四句为第二层,以陈述的方式表达对友人的希望和祝愿。全诗感情真挚,语言流畅,颇有韵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