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激愚公事,传从太古时。
伏中犹积雪,雨上见朝曦。
气与扶桑接,心疑峻极卑。
天坛如可至,吾欲摘参旗。

【注释】

1.王屋:山名。在今河南济源县西北,相传为黄帝炼石补天之处。

2.愚公:人名。相传他年逾九旬而不动。

3.太古:远古时代。

4.伏中:山谷间。

5.扶桑:神话中的树名,即木棉树。

6.疑:疑惑。

7.天坛:指帝王祭天的地方。

8.参旗:仙人所乘的云朵。

9.摘参旗:意谓要像仙人一样自由自在地遨游于天地之间。

【赏析】

此诗写登览王屋山的观感。诗人登上了王屋山,面对巍峨壮丽的山峰,不禁感慨万分,于是便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全诗以“望”字为线索,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诗人由王屋之高而想到愚公移山,由山的高而想到了天的极高,从而引出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诗中多处用典,如“愚公”、“太古”、“伏中犹积雪”、“雨上见朝曦”,都是诗人的自况;而“气与扶桑接”、“天坛如可至”等句,则是诗人对神仙境界的遐想和追求。全诗意境壮美,风格豪迈,是一首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之作。

首句“感激愚公事,传从太古时。”诗人登上山巅,面对峻峭的群峰,不由想起愚公移山的故事。传说愚公年过九十,决心要把家门前的两座大山挖平,并把挖出的土放在山上。别人认为愚不可及,只有智叟劝他说:“你这样干,连一尺厚的土都挖不平,又怎么能把两座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呀!”最后智叟也不得不承认他的志愿一定能够实现。诗人在这里化用了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次句“伏中犹积雪,雨上见朝曦。”“伏中”指山谷之中。诗人站在王屋山的最高处,放眼望去,只见山谷中依然覆盖着厚厚的积雪,而在山顶上却可以见到早晨的阳光。这里写出了王屋山地势险峻的特点,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登山所见景物的奇异。第三、四句“气与扶桑接,心疑峻极卑。”这两句是诗人想象中的仙境景象。“气与扶桑接”,意思是说山势高入天际,仿佛直通到了太阳升起的地方,即神话中的“扶桑”。这两句诗写得气势磅礴,令人神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那种超越世俗的豪情壮志。第五、六句“天坛如可至,吾欲摘参旗”。“天坛”,即天帝之所居,这里指神仙所居住的地方。诗人想象中如果能到达这样的仙境,那该是多么令人向往啊!然而,他又觉得这种境界似乎并不遥远,于是又幻想着自己能像仙人那样自由自在地遨游于天地之间,摘取云中的仙草仙果,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整首诗语言朴实流畅,意境开阔雄浑,充满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