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不成梦,起坐倚东壁。
晓月下中天,照我西屋白。
路行相冲冲,林宿闻哑哑。
便欲就巾冠,巾冠正狼籍。
五更
五更时分,我未能入梦,只好起床倚靠在东墙。
清晨月色高照,洒满中天,照亮了我西屋的白色墙壁。
道路行走声相互冲撞,林木中宿鸟啼叫,声音哑哑。
想要整理好衣帽,却发现衣帽散乱不堪。
注释与赏析:
- “五更”:指夜晚的第五个时辰,通常指的是凌晨时分。古人将一天分为五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五更时分,天色已经大亮,因此难以入睡。
- “不成梦”:无法进入梦境。可能因为前一晚未休息好或心有所事,导致难以安眠。
- “起坐倚东壁”:起床后坐在东墙边休息。这里的“起坐”表示起床和坐下的动作,而“倚东壁”则表明是在东墙上靠坐休息。可能是由于寒冷或者需要思考某些问题,选择在东壁这样较为温暖且光线充足的地方坐着休息。
- “晓月下中天”:清晨的月亮高悬中天。这里的“晓月”指的是早晨的月亮,而“下中天”意味着月亮已经升到了天空中最高的部分,也就是正午时分。
- “照我西屋白”:月光照亮了我的西屋。这里的“西屋”可能是指诗人居住的地方,或者是他所在的某个场所。月光洒在西屋上,显得非常明亮。
- “路行相冲冲”:道路上的车马行走声相互碰撞。这里的“路行”指的是道路上的车马行驶,而“相冲冲”则形容车马之间相互碰撞的声音非常响亮。这可能是因为清晨的雾气还未消散,道路上的能见度较低,导致车马行驶时产生了较大的噪音。
- “林宿闻哑哑”:林中栖息的鸟儿鸣叫声哑哑。这里的“林宿”指的是树林中的栖息地,而“哑哑”则是形容鸟儿鸣叫声低沉而连续。可能是因为清晨的气温较低,导致鸟儿的叫声变得低沉而连续,给人一种寂静的感觉。
- “便欲就巾冠”:准备整理好衣帽。这里的“巾冠”指的是戴在头上的头巾和帽子,可能是为了保暖或者为了方便出门。然而,整理好衣帽后却发现它们已经散乱不堪,说明早上匆忙之中未能好好整理。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清晨五更时分的生活场景。诗中的“五更不成梦”,表达了诗人未能安眠的状态;“晓月下中天”,则描写了日出时分的自然景色;“路行相冲冲”,展现了清晨交通繁忙的景象;“林宿闻哑哑”,则表现了林间鸟儿的安静生活。最后一句“便欲就巾冠,巾冠正狼籍”揭示了尽管诗人想要整理仪容,却因早起匆忙而使得衣帽杂乱无章。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典型的晨间场景,反映了古代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