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来朱方注之东,海潮怒飞日夕相撞舂。天将古来义士骨,化作狂澜中央屹立之青峰。
孤根直下二千尺,动影袅窕冲融中。黄金侧布兰若地,凿翠面面开窗栊。
双桡伊轧破浪屋,恍忽置我高巃嵷。是时千山雪新霁,水面月出天清空。
涛声四起人籁寂,毛发萧爽琉璃宫。披衣明发蹑烟霭,决眦俯入归飞鸿。
襟前渤澥敛暝色,袖里岷峨吹晓风。越南燕北但一气,尘埃野马何时穷。
苍梧虞舜不可叫,王事更恨归匆匆。
【注释】
题金山:在今江苏镇江,为金山寺。江来朱方:长江流经江苏、浙江一带。
“日夕”二句:指金山的景色,太阳从东方升起,落于西方,金山屹立不动,与海浪撞击,浪花飞溅。
“天将”二句:意谓江水和海水都来自古代义士的骨骸,它们化成了这金山,成为屹立中央的青峰。
“孤根”二句:形容金山之高。孤直挺拔,直插云霄,有如二千尺高的树身。
“黄金”二句:形容金山之秀美。金山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和兰花,岩石也如同黄金般闪闪发光。
“双桡”二句:形容金山之雄奇。双桡(船桨)划破波浪,船儿仿佛飘浮在空中。
“是时”四句:写诗人登金山时的所见所感。雪霁(jìng),天气放晴。
“毛发萧爽”二句:意谓站在金山上,放眼望去,只见琉璃宫般的天空,云雾缥缈,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披衣”二句:意谓诗人披衣起立,迈开脚步,踏上烟雾弥漫的山路。
“决眦”两句:意思是诗人凝视远方,看到鸿雁正从空中飞过。
“襟前”二句:意思是说,诗人环望四周,只见海面上波光粼粼,远处的山峦被云雾缭绕着。
“袖里”二句:意思是说,诗人抬头望去,只见岷峨(岷山)巍峨耸立,山风从袖子里吹过。
“越”二句:意思是说,诗人想到南方的燕地和北方的燕京,只有一片气脉相通的地方,哪里还有什么尘埃?
“苍梧”二句:意思是说,诗人想到南面的舜帝陵墓和西面的峨眉山,都是不可呼唤的名胜古迹。
“王事”三句:意思是说,诗人想到国家的大事,更恨自己不能回去处理。
【赏析】
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当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当时金人攻陷汴京,宋室南渡,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中。因此诗中有“王事更恨归匆匆”,又有“尘埃野马何时穷”,“苍梧虞舜不可叫”等语,可见其忧国忧民之心。
全诗以议论为主,描写自然景物,写得气势豪迈,笔力雄健。诗中用典较多,而用得恰到好处,不露痕迹,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
首联写金山之高峻雄伟。“江来朱方注之东,海潮怒飞日夕相撞舂”,写长江和东海汇合处的景象。“江来”、“海潮”二句,写出了长江和东海浩瀚无际、奔腾澎湃的壮丽气势。“日夕相撞舂”四字,则写出了金山与江海撞击的惊心动魄的场面。
颔联写金山之秀丽。“天将古来义士骨,化作狂澜中央峙”,写天地之间,义士之骨变成了青山,屹立在金山中央。“义士骨”三字,使人想起李白诗中的“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愁”的句子。“狂澜”二字,则写出了大海的汹涌澎湃之势。《晋书·孙绰传》载:“孙兴公《游天台山赋》……‘石门千重,翻似秋云之上遏;海峤万重,犹如春风之回流’。”这里借用其意,既表现了金山之高,又写出了江海奔流的壮观。“中央峙”三字,点明金山之秀美。
颈联写金山之幽雅。“孤根直下二千尺,动影袅窕冲融中”,写金山高耸入云,直插云霄,山腰以下却曲径通幽。“孤根”、“直下”、“冲融”三字,写出了金山的特点。
“黄金侧布兰若地”,写金山上的树林。“黄金”一词,写出了林色之美。“侧”字,则写出了山势之峻峭。“兰若”,即佛教寺院,这里借指山林。“面面开窗栊”,写山间林木葱茏,绿荫满山,给人一种幽深的感觉。
尾联写登金山之感受。“双桡伊轧破浪屋,恍忽置我高巃嵷”,写登上金山后所见的美景。“伊轧破浪屋”,写船行波涛之中的情景。“恍忽置我高巃嵷”,写登高远眺时的感受。“高巃嵷”,同“高亢”之意,形容人站立起来时那种心情舒畅的感觉。此联写诗人登金山后所见的山水美景和内心感受,给人以开阔的胸怀和无限的遐想。
尾联写诗人的感慨。“是时千山雪新霁,水面月出天清空”,写诗人登山时所见之景。“雪新霁”,指雪刚停不久,山上积雪尚未溶化,显得特别洁白晶莹。“水面月出天清空”,写月光映照在平静的湖面上,清澈明亮。此时此地,诗人不禁感叹不已。“涛声四起人籁寂”,写江上涛声大作,人声已静,唯闻涛声。“毛发萧爽琉璃宫”,写诗人站在金山上仰望苍穹,感到清爽舒适。“披衣明发蹑烟霭”,“决眦俯入归飞鸿”,写诗人披衣而起,踏着雾霭,望着归飞的大雁。“襟前渤澥敛暝色”,“袖里岷峨吹晓风”,写诗人环顾四周,只见海面波平浪静,远处的山影在晨光中若隐若现。最后两句写诗人登金山后的感受。“越南燕北但一气”,“尘野马何时穷”,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