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墙无地可穿窬,犹幸先人有敝庐。
仕版可羞宁毁瓦,儒冠曾误枉收书。
供柴我合同收炭,寄食君当自办蔬。
此理晓然明似镜,何须足下肆耕锄。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寄隐者》。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析:

  1. 宫墙无地可穿窬,犹幸先人有敝庐。
    宫墙:古代皇宫的围墙,这里比喻高官厚禄的诱惑。
    无地可穿窬:没有地方可以偷偷进入。
    先人:指前人的遗产或遗训。
    敝庐:破旧的房屋,这里比喻隐居的地方。

  2. 仕版可羞宁毁瓦,儒冠曾误枉收书。
    仕版:指做官的证件、印章等。
    可羞:可耻,让人感到羞愧。
    宁毁瓦:宁愿毁掉瓦片。
    儒冠:读书人戴的帽子。
    曾误枉收书:曾经错误地接受了书籍。

  3. 供柴我合同收炭,寄食君当自办蔬。
    供柴:提供柴火。
    合同收炭:共同收集炭块。
    寄食:寄居在别人家。
    君当自办蔬:你应当自己准备蔬菜。

  4. 此理晓然明似镜,何须足下肆耕锄。
    此理:指隐居的道理。
    晓然:明白的样子。
    明似镜:明亮得像镜子一样。
    何须:何必。
    足下:尊称别人的脚。
    肆耕锄:随意耕作。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寓言诗,通过描述隐居者的生活和遭遇,表达了作者对于官场生活的态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对宫墙、敝庐、仕版、儒冠、供柴、合同收炭、寄食、此理、明镜等一系列事物的描绘,展现了隐居者面对诱惑时的坚定和对隐居生活的执着。同时,诗中的“宁可毁瓦也不愿做官”、“宁愿自己准备蔬菜也不愿寄居他处”等句子,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独特见解和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是一首富有哲理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