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肠未肯报平安,拟把功名一担担。
方向杏坛逃败北,却于莲社得和南。
香同世事炎还冷,茶类人情苦始甘。
大抵久长同佛法,此心何处不瞿昙。
【注释】
“呈”:献给。楚南僧:即楚南和尚,作者的朋友。刚肠:指性格刚强。报平安:报平安信,指平安归来。拟把功名一担担:打算把功名全部担起。杏坛(shǎn):古代学宫或讲经说法的处所,以桃花为象征。逃败北:逃往北方避战乱。莲社:佛教净土宗的集会处。和南:佛家语,意为与南无阿弥陀佛相应,是净土宗的信仰。香同世事炎还冷:比喻世间事物如香火一样,时而炎热、时而冷却。茶类人情苦始甘:比喻人生如喝茶,先苦后甜。瞿昙(qú∥án):梵语,意译为须达多长者,古印度人。这里借指佛祖释迦牟尼。
【赏析】
《送僧归楚》是唐代诗人王建在公元786年(唐德宗贞元二年)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首二句赞其刚直不屈,三、四句写其归隐,五、六两句写其悟佛,末两句写其归隐。全诗意蕴深厚,寓意隽永。
这首诗通过描写友人归隐的情景及他对世事的感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佛法的领悟和向往。诗人通过对友人归隐前后的不同生活状态的描述,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变化,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友情和佛法的深刻理解。
首联“刚肠未肯报平安,拟把功名一担担。”诗人赞美了朋友坚定的信念和勇气。他虽然面临困境,但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愿意轻易放弃。这体现了他的刚毅和坚韧。
颔联“方向杏坛逃败北,却于莲社得和南。”诗人描绘了朋友归隐后的生活状态。他避开了世俗纷争,选择了宁静的莲花社,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清净。这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精神的追求。
颈联“香同世事炎还冷,茶类人情苦始甘。”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他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他认为世间的事物如同香料一样,时而热情、时而冷淡;而人生的酸甜苦辣则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这反映了他对人生经历的认识和思考。
尾联“大抵久长同佛法,此心何处不瞿昙。”诗人表达了他对佛法的领悟和对佛祖的理解。他认为佛法是一种永恒的真理,它不仅存在于物质世界中,更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世界里。因此,无论身处何地,我们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佛陀,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之一。它不仅是诗人对友情和朋友命运的关注和表达,更是他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度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