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挹清谈仆屡更,解颐聊足慰平生。
共观云物怀虞帝,为引渔翁问屈平。
一逐晓风分客路,两逢春雨暗山城。
寒林不见迁莺语,古壁多逢逐客名。
怀寄远随贤守句,爱忘深识故人情。
参军笔力湘山峭,幕府辞源峡水倾。
刻烛赋诗曾有意,临池扫帚未能精。
强将西缶临风击,终逊玲珑戛玉声。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赏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进行分析。这首诗前六句是写诗人自己,后六句是写左判官陈司理。全诗通过描绘景物抒发了作者的孤独感和苦闷心情。

“用石桂阳韵谢左判官陈司理见寄”,这是开头,点明写作此诗的缘由。石桂阳韵,即《唐音》中所说的“去声二十六宥韵”。这里借指左判官陈司理寄赠的诗歌。首联两句是说:我多次聆听你的清谈高论,你解颐而笑,使我十分满足。“解颐”语出《礼记.儒行篇》:“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孔子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仁在其中矣。’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见《论语·述而》)“远”“泥”两字互文见义,既表明了诗人对左判官陈司理的敬重,也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坎坷而怀才不遇的无奈。颔联两句是说:我们同赏山水之美,怀古思今,感慨万分。虞帝,相传虞舜有二妃娥皇、女英,在舜帝死后,二妃溺于湘水而死,后人遂以“湘水”代指湖南。屈平,指屈原。渔翁,渔父的意思。这句是说:我与你一同观赏山城风光时,想起了楚怀王被秦骗到郢都,后来客死他乡的故事。颈联两句是说:我独自在晓风吹拂下,离开了这客居之地;春天的雨下得密密纷纷,使山城笼罩在一片阴暗之中。这两句是说:我离开京城来到此地,心情十分孤寂。“一逐”一句化用了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二逢”一句则是借用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两句是说:在春天里,天气多雨,山城一片昏暗。尾联两句是说:寒林中没有听到迁莺的啼叫,古老的壁上却有许多关于谪贬之人的名字。这两句是说:在寒冷的树林中没有听到迁莺的啼叫,但古壁上却有很多关于被贬之人的名字。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即南朝梁江淹因避讳而被贬为建安吴兴令,他在郡舍内种了一棵柳树,自号“愁阴”,后改称“垂柳”。这里的移情于物,即指移情于柳,暗喻了自己当时的处境。这两句也是诗人对自己被贬谪后的遭遇的慨叹。最后两句是说:我深深怀念着远方的贤人太守,爱不忍释地记住他的深情厚意。“参军”一句出自李白《与元丹丘歌》中的名句“请君试弹北辰舞,一弹人间真消息”。参军,指参军郎。湘山,指湖南一带的群山。峡水,指瞿塘峡的水。这两句是说:参军郎笔力雄健有力,辞赋如玉液琼浆般美妙动听。“刻烛”一句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名句“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璧。”“临池”一句出自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中的名句“老夫聊适志,惜日唯寡言”。这两句是说:我在灯烛下作诗赋文,曾有意为之;然而面对池塘边洗过的竹刷帚,却未能写得更加精致漂亮。最后两句是说:勉强拿起旁边的酒壶,对着风向敲击几下,终不能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这两句是说:虽然我勉强拿起旁边的酒壶对着风向敲击几下,但还是不如玲珑剔透的玉磬发出的声响动听。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一种比喻手法,将自己所喜爱的琴声比作玉磬。这两句也是诗人对自己才能不足的一种自我安慰的说法。

【答案】

用石桂阳韵谢左判官陈司理见寄

曾挹清谈仆屡更,解颐聊足慰平生。

共观云物怀虞帝,为引渔翁问屈平。

一逐晓风分客路,两逢春雨暗山城。

寒林不见迁莺语,古壁多逢逐客名。

怀寄远随贤守句,爱忘深识故人情。

参军笔力湘山峭,幕府辞源峡水倾。

刻烛赋诗曾有意,临池扫帚未能精。

强将西缶临风击,终逊玲珑戛玉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