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王失国四海归,秦皇东刻南巡碑。
法因史籀有增减,名与苍颉争飞驰。
自言功德可歌颂,黔首个个愚无知。
海神何故独拒命,风涛塞路蟠蛟螭。
群臣谄佞仙药远,死生治乱分两歧。
山灵不可守碑记,片段应作龟床支。
陵谷虽存世代异,耳目双被诞者欺。
只馀纸本落人世,千古遗臭东南崖。
我闻秦望最高峻,城域所见非昔时。
何山距县四十里,符合传记壮且奇。
众峰乃是子孙行,古木几换蛟龙枝。
指东作西未足怪,父老流传从小儿。
政如涂山玉帛会,漫不可考岁久之。
梁君吏隐年甚少,郁郁寸角初解麋。
裹粮挈榼访古迹,气味萧散如分司。
忽闻片石在绝顶,小篆无乃斯翁为。
手披荆棘诃虎兕,拄杖直叩山头皮。
模糊岂复有字画,此物及见秦乱离。
当时威势振天下,不言惨毒民嗟咨。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嘉佑的作品,诗题《次韵梁尉秦碑》。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读:
- 六王失国四海归,秦皇东刻南巡碑。
- “六王失国”指的是战国时期六国的灭亡,“四海归”表示天下归附秦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曾东巡至碣石山,并刻石纪念其功绩与历史影响。
- 法因史籀有增减,名与苍颉争飞驰。
- “法因史籀”是指秦朝的书法风格,“增”和“减”指书法中的增减笔画;“名与苍颉”是指与古代文字创造者仓颉的名声相竞争。苍颉被认为是汉字的发明者。
- 自言功德可歌颂,黔首个个愚无知。
-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绩值得颂扬,但黔首(即平民百姓)却无知地接受他的威权统治。
- 海神何故独拒命,风涛塞路蟠蛟螭。
- 海神之所以拒绝秦始皇的命令,可能是因为他感受到了民众的不满和反抗。这里的“风涛塞路蟠蛟螭”形容当时的政治环境充满了阻碍和斗争。
- 群臣谄佞仙药远,死生治乱分两歧。
- 群臣谄媚奉承,将秦始皇的统治比作长生不老的仙药和治理国家的良方,但实际上国家的命运却在两个方向分裂。
- 山灵不可守碑记,片段应作龟床支。
- 山灵(指山神)不能守护这块碑文,只能将它作为支撑龟壳的工具。这里比喻了秦朝的暴政如同被山神守护的碑文,注定要被历史的车轮碾压。
- 陵谷虽存世代异,耳目双被诞者欺。
- 即使秦始皇的陵墓仍然存在,但其时代与后代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人们往往受到那些荒诞说法的影响。
- 只馀纸本落人世,千古遗臭东南崖。
- 只剩下纸上的文字流传于世,而这些文字却给后世带来了无尽的耻辱和臭名昭彰。
- 我闻秦望最高峻,城域所见非昔时。
- 我听说秦望山非常高峻,但从城邑所见,并非如传说中那样雄伟壮观。
- 何山距县四十里,符合传记壮且奇。
- 何山距离县城有四十里的距离,它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记载都显得特别壮观和奇异。
- 众峰乃是子孙行,古木几换蛟龙枝。
- 山上的山峰似乎是子孙们行走的道路,古老的树木几乎变成了蛟龙的枝干。
- 指东作西未足怪,父老流传从小儿。
- 指东作西并不奇怪,因为父亲辈传下来的风俗习惯都是从小开始的。
- 政如涂山玉帛会,漫不可考岁久之。
- 就像涂山的玉帛仪式一样,这种政治活动虽然盛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难以考证。
- 梁君吏隐年甚少,郁郁寸角初解麋。
- 梁君年轻时就担任了官员,但他的官职不大,郁郁寡欢,像鹿角一样刚开始脱落。
- 裹粮挈榼访古迹,气味萧散如分司。
- 他带着粮食和酒壶去探访古代遗迹,给人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仿佛回到了分司(管理文书的地方)。
- 忽闻片石在绝顶,小篆无乃斯翁为。
- 突然间听到一块石头在山顶上的声音,这声音似乎是由一个老人发出的。
- 手披荆棘诃虎兕,拄杖直叩山头皮。
- 他用手拨开荆棘,对着山头大声斥责老虎和犀牛。
- 模糊岂复有字画,此物及见秦乱离。
- 这些痕迹模糊不清,难道还有文字记录吗?这些痕迹见证了秦朝混乱的时期。
- 当时威势振天下,不言惨毒民嗟咨。
- 当时的威势震慑天下,但人民并没有因为这种威势而感到幸福,反而发出了哀叹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