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委东都帝秣陵,岂无机会可争衡。
诸公坐视敌来往,一水反为国重轻。
北伐上章空有语,中流击楫竟何成。
登临不是多伤感,老却胸中十万兵。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晋委东都帝秣陵,岂无机会可争衡。
  • “晋委东都”指的是晋朝将帝都在东都洛阳,即今天的河南洛阳。
  • “秣陵”指的是南京古称,是六朝时期南朝的都城,这里借指金陵。
  • “岂无机会可争衡”表达了作者认为尽管失去了帝都的地位,但依然拥有机会可以争夺天下。
  1. 诸公坐视敌来往,一水反为国重轻。
  • “诸公”指的是当时的权臣或者有实力的人。
  • “敌来往”暗示了国家内部的纷争和外部的威胁。
  • “一水反为国重轻”意味着长江成为了区分国家强弱的分界线,象征着国家的兴衰。
  1. 北伐上章空有语,中流击楫竟何成。
  • “北伐”指的是向北方发动战争以恢复失地。
  • “上章”可能是指上奏的奏章,但在这里更可能是指文辞或言辞上的表达。
  • “空有语”表示虽然有志于恢复国家,但却未能实现。
  • “中流击楫”是一种古代的壮志豪情的表现,意为在江流中击桨以示决心。
  1. 登临不是多伤感,老却胸中十万兵。
  • “登临”可能是指登上高处进行观景或感慨。
  • “老却胸中十万兵”形容心中积蓄的力量如同十万军队一样强大,但最终并未被使用。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金陵(今南京)的历史变迁和诗人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诗中的“北伐上章空有语,中流击楫竟何成”表达了诗人对于北伐失败的无奈和对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而“登临不是多伤感,老却胸中十万兵”则反映了诗人虽历经沧桑但依然怀揣壮志不渝的精神风貌。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感慨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素养和高远的人生理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