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峰卓立苍崖表,朝夕云烟自围绕。
几年不向眼中青,忽露全身万山晓。
凝然不动亘今昔,陌上行人空自老。
我生悟此其已久,梦事萦人嗟未了。
却怪神龙依绝顶,独以一身蟠故沼。
风雷际会岂无时,忍视饥氓日纷扰。
未能呵汝救凶年,明朝马首霜风早。

【注释】

过江郎岩:位于今江西省新干县西北约30公里处,有江郎山、江口山等名山。少驻:停留。三峰:指山峰,这里泛指山。苍崖表:指苍山高峻的岩石。朝夕:指白昼和黑夜。青:指青山。忽露全身万山晓:忽然露出整个山峰在早晨阳光下,形容山势突兀。亘今昔:从古到今。陌上行人:指路过此地的行人。空:徒然,白白地。已久:很久了。悟此:领悟这些道理。梦事:梦中的事情。嗟未了:感叹还没有结束。却怪:却恨。神龙:指传说中的神异之物。蟠:盘旋,盘绕。故沼:指旧时的池沼。风雷际会:风云变幻。时:时机或机会。忍视:忍受着看。日纷扰:每天纷乱不安。呵汝:使你受伤害。霜风早:即“风急”。

【译文】

三座山峰挺拔耸立,苍崖之上云雾缭绕,自晨昏至白昼,山景变幻无穷。

几年来未曾看见青山,直到清晨才露出全貌,万山都在朝阳中若明若晦。

山石凝重如初,亘古而今都如此,行人驻足观看,只能徒增感慨而老。

我生来就已明白这个道理,可是梦中的事总是让人叹息未完。

却恨那神龙不依傍绝顶,只把身体盘绕在那古老的沼地上!

风云变化的时机岂是无时?忍受着看着百姓一天天陷入纷乱。

无法使你们免受灾难,明日马首将迎风霜,早早来临。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游览过江郎山后所作。诗的前半部分写山之奇伟,后半部分写人对山的感情,并抒发自己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感悟。诗的意境深远,语言精练,富有哲理性,是一首咏物佳作。

“三峰卓立苍崖表,朝夕云烟自围绕。”开篇点明所咏对象——三座奇峭的山。这组山形奇特,巍峨耸立,直插苍穹;山上常年云雾缭绕,环绕着山峦,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诗人用“卓立”和“环绕”二字描绘出山的雄姿与气势,为下面进一步描写作了铺垫。

“几年不向眼中青,忽露全身万山晓。”这是诗人对山的进一步观察,他发现这些山在很久没有露面之后,终于在黎明的时候露出它们全部的面貌。这一层意思又为下面写人的感悟作了铺垫。

“凝然不动亘今昔,陌上行人空自老。”这里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山与行人进行对比,说山虽历经沧桑、屹立不倒,而行人却白白地老去。诗人以“凝然不动”来形容山的形象,突出其永恒不变的特征;用“亘今昔”来形容它存在的时间之长,说明它的历史悠久;用“空自老”形容行人白白地老去,说明他们徒劳无益、虚度光阴。诗人通过这一对比,既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之情,同时也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我生悟此其已久,梦事萦人嗟未了。”诗人经过多年的观察与思考,终于对自然有了深刻的理解,他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不应盲目追求功名利禄。然而,他的这种认识却始终未能实现,因此他常常在梦中感叹不已。这里的“悟此”是指诗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梦事”则是指他在生活中的种种遭遇。诗人通过这两个词语,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和无奈之情。

“却怪神龙依绝顶,独以一身蟠故沼。”诗人用神话传说中神龙的形象来形容山的形象,说山就像是一位神龙一样盘踞在绝顶之上,独自盘绕在故池之旁。这里的“蟠”字形象地描绘出山的雄伟壮观,而“独以一身蟠故沼”则突出了山的孤独与寂寞。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风雷际会岂无时,忍视饥氓日纷扰。”诗人认为风云变幻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而饥民的疾苦也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然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却只能忍受着、观望着、无能为力。这里的“忍视”一词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些问题的无奈与无力感,同时也暗示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担忧。

“未能呵汝救凶年,明朝马首霜风早。”最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回应与补充。诗人认为虽然我们不能直接帮助饥民摆脱困境,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条件,让明天的天气更加晴朗。这里的“马首霜风早”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坚定信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