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以醒心名,心与亭何与。
物各有感通,此理贵深喻。
岘山峙丰碑,见者皆堕泪。
推类尽其馀,庶表名亭义。
我昨发莆阳,春光正明媚。
肩舆撼顿间,思虑杂劳勚。
行行复行行,至此若沾醉。
振衣蹑斯亭,四顾足清致。
芳树布繁阴,晴山荐空翠。
时有幽禽来,且无俗驾至。
物我方两忘,情景亦相会。
天君始泰然,万境绝纤翳。
后乐与先忧,虚灵良不昧。
揭扁端在兹,夫岂无所试。
尚期知我者,他时来作记。

【诗句释义】

醒心亭:亭子因“醒心”而得名,而心灵与亭子又有什么关系呢?

物各有感通,此理贵深喻。岘山峙丰碑,见者皆堕泪。推类尽其馀,庶表名亭义。

我昨发莆阳,春光正明媚。肩舆撼顿间,思虑杂劳勚。

行行复行行,至此若沾醉。振衣蹑斯亭,四顾足清致。

芳树布繁阴,晴山荐空翠。时有幽禽来,且无俗驾至。

物我方两忘,情景亦相会。天君始泰然,万境绝纤翳。

后乐与先忧,虚灵良不昧。揭扁端在兹,夫岂无所试。

尚期知我者,他时来作记。

【译文】
醒心亭:因为“醒心”而得名的亭子,那么心灵的感受又与这个亭子有什么联系呢?
物各有感通,此理贵深喻。岘山矗立着丰碑,看见的人都为之落泪。推类尽其馀,庶表名亭义。我昨天从莆田出发,春天的气息正是明媚的时候。我乘坐的轿子颠簸了一下,我的思考和忧虑混杂不堪。走啊走啊,走到了这个亭子,就像沉醉了一样。我振衣拂袖登上了这个亭子,四处望去都感到清新愉悦。芳树密布着浓郁的树荫,晴朗的山景中也洋溢着一片空翠。不时有些鸟儿飞来,也没有人骑马而来。我和大自然完全忘记了彼此,我的感受和景色也相互映衬。天空中的神祗开始感到安宁,所有的世界都没有任何烦恼和障碍。享受快乐的同时也要想到忧伤的事情,但这种超脱的境界确实是真实的。这个亭子的匾额应该挂在这里,这难道不是对人们实践的一种考验吗?期待那些理解我的人,将来再来给我写一篇记述吧。

【赏析】
《醒心亭》是一首七律,全诗以“醒心亭”为题,借景抒情,通过登临亭子的感受和体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自然风光以及社会现实的深刻感悟。诗中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情感的抒发以及对哲理的阐述,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高远的思想境界。
首联“亭以醒心名,心与亭何与”。开篇即点明亭子的名称及其寓意,同时引出下文的主题——心灵的觉醒与升华。这一联不仅揭示了亭子命名的含义,也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
颔联“物各有感通,此理贵深喻”,进一步展开对心灵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探讨。诗人认为万物都有感应相通之处,而这种感应之道最为珍贵,需要深入地加以阐释。这一联既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也体现了他对生命现象的深刻洞察和理解。
颈联“岘山峙丰碑,见者皆堕泪。推类尽其馀,庶表名亭义”,则具体描绘了登临亭子所见之景。诗人选取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岘山作为背景,通过对丰碑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沧桑、英雄事迹的感慨。同时,诗人还通过“推类”一词,将自然界的景色与人的情感相联系,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尾联“我昨发莆阳,春光正明媚。肩舆撼顿间,思虑杂劳勚。行行复行行,至此若沾醉。”则是诗人自己登山观景的具体经历。诗人描述了自己从莆田出发的情景,通过“肩舆撼顿间,思虑杂劳勚”等句,表达了旅途中的种种艰辛和内心的复杂情感。
尾联“振衣蹑斯亭,四顾足清致。芳树布繁阴,晴山荐空翠。时有幽禽来,且无俗驾至。”继续描绘了登临亭子的所见所感。诗人通过“振衣蹑斯亭”、“四顾足清致”等句,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诗人还将自然界的景色与人的内心世界联系起来,使得整个画面更加丰富、立体。
尾联“物我方两忘,情景亦相会。天君始泰然,万境绝纤翳。”则是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的描绘。诗人认为,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时,人的心灵也会得到净化和提升,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尾联“后乐与先忧,虚灵良不昧。揭扁端在兹,夫岂无所试。”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诗人认为,无论是先忧后乐还是先乐后忧的人生道路,只要能够保持虚灵清明的心态,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诗人还通过“夫岂无所试”一句,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尾联“尚期知我者,他时来作记。”则是诗人对自己的期许和祝愿。诗人希望有人能理解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追求,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给予支持和帮助。同时,诗人还期待未来有人能够为自己留下美好的记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