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见高田翻䆉稏,不辞廿里陟崎岖。
早禾已失三之一,便雨还能救得无。

【注释】

祈雨:向神祈祷降雨。赓:继续。李司法:唐代李渤,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等职。他任官期间,曾因直言进谏而得罪于权贵,被贬到江陵,后又被召回长安任司农卿,在赴任途中经过巫山时,听说巫山太守有难,就前往拜见。巫山太守请他为百姓解除旱灾,他请求先到溪源祭求雨水。巫山太守同意他的请求,他便从巫山出发,经过崎岖的山路,到达溪源,向神祈求降雨。

高田:高产的田地。翻䆉稏(fán yú zhèn):翻动着麦子。䆉稏,即麦。高田翻䆉稏指丰收的麦田。不辞:不推辞。廿里:二里。陟:登。崎岖:险峻。早禾:早熟的稻谷。已失:已损失。三之一:三分之一。便雨:及时降雨。还能救得无:还可以救活。“无”字作动词用,意思是可以救助。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诗人赴巫山祈雨的七言绝句。全诗以李公择的行程和所遇为线索,表现了他不畏艰险,敢于面对现实的精神风貌,同时寄寓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美好愿望。

首句写诗人到巫山后,马上去溪源向神祈雨。诗人为了能及时看到降雨,不怕路途遥远,不辞辛苦地攀登陡峭的山路。这里运用了侧面烘托手法,突出了诗人对祈雨的迫切心情。次句写李公择登上山顶,遥望溪源。“溪源”,是诗人此次赴巫山的目的地,也是他此行的目的所在。他听说当地的太守有难,就毅然决定前往拜谒。

第三句是说,他登上山顶,远远望去,一片丰收的金黄,高梁翻起的波浪滚滚如涌;但再远一些又只见一望无际的稻田,颗粒无收。这一句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所见之景与心中之忧巧妙结合在一起。第四句则进一步描写诗人的心情,由于早灾已经造成损失,他担心即使下雨也救不过来,所以急切地盼望早日降雨。

这首诗通过李公择的行动和心理活动,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敢于面对现实的可贵精神,同时也寄托了他的美好心愿:希望灾区人民尽快摆脱苦难,重见天日。

此诗语言朴实自然,风格清新明快,是一首优秀的咏史抒怀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