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坑曾避难,今又一西坑。
十有四年梦,两番多事惊。
天乎存老息,地亦定前名。
何动不关命,怡然心气平。
丙子年(1086)和丁丑年(1087)之间,我曾在南面的山坑躲避战乱。
今年春天又来到北山的两雪窦,这里的地名正好与前一次相同。
十四年来梦寐中多次惊魂不定,如今才感到天意要保存老命,大地也安定了下来。
为什么动不关天命,我心情怡然,内心平静。
逐句翻译如下:
- 西坑曾避难,今又一西坑。
西坑曾经是避难的地方,现在又是一个新的西坑。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战乱岁月的回忆和对和平时光的珍视。
- 十有四年梦,两番多事惊。
经历了十四年的梦魇,两次因战乱而心惊肉跳。反映了诗人在动荡年代中的不安和忧虑。
- 天乎存老息,地亦定前名。
上天保佑我得以保全性命,大地也安定下来恢复了往日的安宁。这里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命运的祈愿和对自然恢复平静的感慨。
- 何动不关命,怡然心气平。
无论何时何事都与我的天命无关,心情因此变得平和舒畅。这里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和心灵境界。
注释:
- 西坑:地名,位于南山之西。
- 丙子年: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南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
- 丁丑年: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南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
- 梦寐:梦中或醒时。
- 天乎存老息:上天保佑我得以保全性命。
- 地亦定前名:大地也安定下往日的安宁。
- 怡然:心情愉悦。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诗人避乱经历和内心感受的诗歌。诗中通过回忆在西坑避难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过去战乱时代的深刻记忆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诗人通过对比两个不同时期的避难经历,反映出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对和平的向往。同时,诗人也通过对天地自然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对命运的顺应。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