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魂何事到西坑,岂是三生愿莫偿。
两寺鼓钟醒客梦,一村草木助吟香。
人情物变多时样,水色山光自古妆。
我本无何乡里住,仰天頫地两茫茫。

这首诗由戴时芳创作,其内容如下:

惊魂何事到西坑,岂是三生愿莫偿。    
两寺鼓钟醒客梦,一村草木助吟香。    
人情物变多时样,水色山光自古妆。    
我本无何乡里住,仰天頫地两茫茫。    

诗句注释

  1. 惊魂何事到西坑:描述的是某种令人震惊或恐惧的事情发生在西边的坑中。
  2. 岂是三生愿莫偿:表达一种遗憾或悲伤的情感,可能是对于未能实现的愿望或承诺。
  3. 两寺鼓钟醒客梦:寺庙的钟声和鼓声唤醒了人们的梦境。
  4. 一村草木助吟香:村庄中的草木似乎也在用它们的芬芳来帮助诗人吟诵诗歌。
  5. 人情物变多时样:表达了对人世间变化无常的感叹。
  6. 水色山光自古妆:水的颜色和山的光华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装饰。
  7. 我本无何乡里住:诗人自问自答,表示自己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
  8. 仰天頫地两茫茫:形容诗人面对天地时感到茫然和无奈。

译文

一阵令人心惊的事情发生在这里,难道是三生的愿望无法偿还吗?
寺庙里的鼓声和钟声惊醒了人们的梦境,而村庄中的草木似乎也在为诗人的吟诵增添了香气。
人世间的变化是如此频繁,以至于让人感到迷茫和无奈。
水的颜色和山的风光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装饰,而我自身却没有一个固定的家。
抬头仰望天空,低头俯视大地,我都感到一片茫然和无力。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对比与象征手法,展现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社会变化的深刻感悟。首句即设问为何会惊魂,引出下文的主题,暗示着某种未知的、可能令人不安的事物正在发生。第二句以寺庙的钟声和鼓声为背景,形象地表现了声音如何唤醒人的梦境,同时也反映了人对声音的依赖。接着,第三句将目光投向了自然景观——草木,它们似乎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诗人的吟诵增添香气,象征着自然的美丽与和谐。第四句进一步扩展了这一主题,指出人世间的“人情”和“物变”是如此之频繁,以至于让人感到迷茫和无奈。这种情感转变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最后两句则回归于个人层面,通过询问自己是否真正有一个固定的家,表达了一种对归宿和安定的渴望。同时,抬头仰望天空和低头俯视大地的行为,也象征着人生的孤独和无助。整体上,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