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春丝雨洗氛埃,一日重城望数回。
熟色浅深添草树,轻绡高下覆楼台。
溪声远与钟声杂,山影分从电影开。
不得画工如立本,史君吟写最多才。

注释:

  1. 雨中南楼望西方僧舍要元舆同赋:在雨中南楼上眺望西方的寺庙僧舍,让要元舆和我一同赋诗。南楼、西僧舍都是具体的景物;雨中、南楼、西僧舍是时间和空间的背景;望、同赋则是主体的活动。
  2. 残春丝雨洗氛埃:残春时细雨如丝,洗去了尘世的污浊。残春,指春天即将结束的时候,即春季的最后一个月,也指春季的最后几天;丝雨,像丝一样细小的雨。洗,洗涤,清除;氛埃,尘俗。
  3. 一日重城望数回:在一天之内多次登上城墙眺望。重城,多层的城墙,代指京城(今洛阳)。
  4. 熟色浅深添草树:色彩深浅不一,给草木添加了层次感。熟色,指经过雨水滋润而显得更加鲜明的颜色。
  5. 轻绡高下覆楼台:轻薄的纱幕随着高度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状覆盖在楼台上。轻绡,指轻薄透明的纱或绸缎;高下,指高低不同;覆,覆盖;楼台,指建筑物,这里特指高楼。
  6. 溪声远与钟声杂:溪水的声音远远传来与钟声交织在一起。
  7. 山影分从电影开:山的影子从远处开始显现并逐渐展开。
  8. 不得画工如立本:无法找到能够画出如此美景的画家。不得,没有,指找不到;如,好像;立本,宋代画家赵伯驹的别号。
  9. 史君吟写最多才:史君吟咏、写作的能力非常强。史君,泛指善于诗文的人;吟写,指吟咏写作。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972年(宋太宗淳化二年)春天,在洛阳时所作。诗人在雨中登上洛阳城南高楼,眺望西方的僧人居所,邀请要元舆一起赋诗。此诗描写了雨中登楼远眺所见之景,描绘了雨后自然景色的美妙和清新之美。
    首句“残春丝雨洗氛埃”,点明了时间是在春天的末期,此时正是雨天,诗人通过“洗”这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雨天的清新气息,同时“洗去尘埃”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烦躁和压抑,为下文作铺垫。
    第二句“一日重城望数回”,表达了诗人对这座古老城市的喜爱之情。这里的“重城”指的是多层的城墙,象征着城市的繁华与历史的沉淀。
    第三四句分别用“熟色浅深添草树,轻绡高下覆楼台”来描写雨后的景色。其中“熟色”和“轻绡”都形容了雨后的景色,前者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后者则给人一种柔和细腻的印象。而“草树”和“楼台”则进一步展现了这一景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美好的景色之中。
    第五六句又用“溪声远与钟声杂”和“山影分从电影开”来描绘雨后的宁静与美好。其中“溪声”与“钟声”相混合、相交融,既表现了大自然的和谐,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近之感。而“山影”与“电影开”则更具体地描绘了这一景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
    最后一联“不得画工如立本,史君吟写最多才”则表达了诗人对绘画艺术和诗歌创作的高度赞扬。他认为只有像立本这样的画家才能画出如此美丽的景色,只有像史君这样的诗人才能吟咏、写作出如此优秀的作品。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艺术创作的热爱和尊重,也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