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亩方塘四岸榕,夕阳初尽月生东。
不嫌瘴地无家别,犹喜山房有路通。
宁使五尘长我缚,得超三界与师同。
迁居却作安居计,病入残年两耳聋。

【解析】

“迁居”意为迁移、搬家,“西湖普贤院”指西湖的普贤禅寺(今杭州灵隐飞来峰下,为灵隐寺的一部分,是佛教禅宗名刹,有普贤塔和普贤寺),“自省上人”指作者自己。“十亩方塘四岸榕”,描绘了一幅风景如画的景色;“夕阳初尽月生东”,写出了时间推移的变化,傍晚时分太阳落山,月亮升起于东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荏苒的感慨;“不嫌瘴地无家别”,表现了作者的乐观精神,即使身在瘴气弥漫的异域他乡,也没有产生思乡之情,相反,还感到庆幸,因为家乡有路可通,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襟;“犹喜山房有路通”与上句相呼应,进一步突出了“迁居”的主题。颔联两句写迁居后的喜悦之情:“宁使五尘长我缚,得超三界与师同。”意思是:宁愿让世间的尘垢束缚住我,也不愿在三界之中受其拘束。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佛经中说,欲界的天人寿命短促,色界的天人长寿,无色界的天人更长久。作者以三界之长,与五尘之短相对比,表达出自己向往超越世俗,追求高远理想的强烈愿望。颈联抒发了对佛法的追求和信仰,表达了自己渴望脱离尘世,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宁使五尘长我缚,得超三界与师同。”意思是:宁愿被五尘(尘世间的事物)束缚而不得自由,也要超越三界(三界是佛教语,泛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束缚,与师父一样。尾联点明题旨“迁居却作安居计”,作者迁往普贤院,是为了求得内心的安宁,同时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道路的坚定选择和对佛法修行的执着追求。“病入残年两耳聋”表明诗人已经年事已高,身体多病,耳朵也不听使唤,但作者并未因此而消沉,反而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追求精神上的寄托。

【答案】

十亩方塘四岸榕,夕阳初尽月生东。不嫌瘴地无家别,犹喜山房有路通。宁使五尘长我缚,得超三界与师同。迁居却作安居计

病入残年两耳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