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驱三乘车,济我岸超彼。
台名将谓何,此喻有深理。
香色存天然,了不染泥滓。
救物运真悲,得法终日喜。
【注】刘继邺:字子高,号东山,北宋文学家。岳麓:在今湖南省长沙市西面。法华台:在岳麓山中,相传是佛寺。如水长老:即苏轼的朋友张耒,字文潜,号无咎居士,人称“如水先生”。济我:渡我。岸超彼:指佛法普照,度化众生。香色:佛教用语,指佛教徒身上的香气和色泽。天然:指不经过人为雕琢的。真悲:真正的悲悯。运:通“驭”,驾驭。得法:得到佛法。终日喜:整天都高兴。
译文:
乘着三辆车,渡过了彼岸,超越了彼方。
台名将谓何?此喻有深理。
香色存天然,了不染泥滓。
救物运真悲,得法终日喜。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他的好友如水先生的诗。诗人在游览岳麓寺时,登上了法华台,写下了这首诗。诗人通过描绘法华台上的美景,表达了他对佛法的领悟和赞美。
诗人以“明驱三乘车,济我岸超彼”开篇,描述了他乘坐三辆车渡过两岸的情景。这里的“明驱”可以理解为明亮地驾驶,而“三乘”则是指佛教中的三种交通工具,即牛马、骡驴、人力车。这些交通工具象征着人类与佛法之间的联系。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他对于佛法能够渡化众生的赞叹。
诗人以“台名将谓何?此喻有深理。”作为过渡,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台的名字是什么?”并给出了答案:“此喻有深理。”这里,诗人通过对台名的询问,引出了对佛法更深层次的解读。他认为台名所蕴含的意义远超过了字面的意思,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道理。这种解释方式体现了诗人对于佛法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诗人继续以“香色存天然,了不染泥滓。”作为过渡,进一步展开对佛法的描述。这里的“香色存天然”是指佛法的本质是自然的、纯净的,它没有经过任何人为的修饰和雕琢。而“了不染泥滓”则意味着佛法不会被世俗的污染所侵蚀,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纯洁性。这一部分的内容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法的赞美之情,认为佛法是一种超越世俗、保持纯净的宗教理念。
诗人以“救物运真悲,得法终日喜。”作为结尾,再次强调了他的观点:“救物运真悲,得法终日喜。”这里的“救物运真悲”指的是佛法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拯救众生。而“得法终日喜”则是说当一个人真正理解和领悟佛法时,会感到无尽的喜悦。这是对佛法的一种崇高评价,认为佛法是值得人们终身追求和实践的宗教理念。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佛法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法华台上的美景,表达了他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