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铿南华经,语意妙复妙。
高能出苍旻,卑不厌藜藋。
阴静偶暂处,影迹两莫吊。
息踵真人徒,息喉愚者绍。
方同造物言,万变领枢要。
既能无怛化,勿凿混沌窍。
百家拾其馀,所得及遗溺。
至音听以气,世或昧此调。
不见杏坛讲,犹为渔父诮。
君看泰山顶,半夜日先照。
惟逢蒋颖叔,沉默造玄窔。
落笔逾万言,严密若诰诏。
嗟予久聋喑,此道雅未剽。
一昨闻君谈,神悟百骸疗。
人忘道术游,鱼忘江海跳。
昭亭果见期,为子发长啸。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但从诗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抒发诗人感慨之作。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颖叔的敬佩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于知识的追求。
我们来看第一句“铿铿南华经,语意妙复妙”,诗人以铿锵有力的声音诵读《南华经》,赞美其语言的美妙和深邃。这里的“南华经”是指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第二句“高能出苍旻,卑不厌藜藋”描绘了一幅高洁的意象。这里用“苍旻”来形容天空,而“藜藋”则是用来象征卑微。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低级品质的不屑。
第三句“阴静偶暂处,影迹两莫吊”则是对内心的描述。这里用“阴静”来形容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而“影迹两莫吊”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外界纷扰的超脱。诗人在这里展现了自己对于内心平静的追求和对于纷扰世界的超然态度。
第四句“息踵真人徒,息喉愚者绍”则是对修行境界的描述。这里用“息踵”来形容修行者的脚踏实地,而“息喉”则形容修行者的内心清净。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表达了对于修行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继续描述了自己对于知识和学问的追求和感悟:“方同造物言,万变领枢要”,“既能无怛化,勿凿混沌窍”,这些都是诗人对于知识和学问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诗人以“百家拾其馀,所得及遗溺”来表达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他认为,虽然百家之书各有所长,但只有真正领悟其中的道理,才能有所收获,否则就会像遗落在水中的水滴一样白白浪费。
这首诗通过对知识的热爱、对学问的追求以及对于修行境界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展示了他对知识和学问的深深敬畏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