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室火符熄,群雄起纵横。
两京荡为墟,万里无农耕。
曹操劫神器,欲窃禅让名。
吴蜀耻北面,鼎峙方战争。
杀人如鲙鱼,天地厌血腥。
至今武昌邑,尚传吴主城。
长江吞八极,圆坛窥杳冥。
想当禋郊时,志勇扫搀抢。
燔柴封玉牒,冠弁罗公卿。
登山锡宴喜,日光烂旗旌。
宁知后嗣弱,壮业竟无成。
空馀旧基址,千载未攲倾。
常时屡掩卷,每读涕泗盈。
而况泊舟楫,披榛自径行。
霸图何所见,芳草与云平。
晚浪淙石脚,犹疑兵甲声。

樊山

汉室火符熄,群雄起纵横。

两京荡为墟,万里无农耕。

曹操劫神器,欲窃禅让名。

吴蜀耻北面,鼎峙方战争。

杀人如鲙鱼,天地厌血腥。

至今武昌邑,尚传吴主城。

长江吞八极,圆坛窥杳冥。

想当禋郊时,志勇扫搀抢。

燔柴封玉牒,冠弁罗公卿。

登山锡宴喜,日光烂旗旌。

宁知后嗣弱,壮业竟无成。

空馀旧基址,千载未攲倾。

常时屡掩卷,每读涕泗盈。

而况泊舟楫,披榛自径行。

霸图何所见,芳草与云平。

晚浪淙石脚,犹疑兵甲声。

注释:

  • “樊山”:指的是樊山,是古代中国的一座山名。
  • “汉室火符熄”:表示汉朝的政权已经熄灭,可能是指王莽篡汉或者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局面。
  • “群雄起纵横”:表示各路英雄豪杰纷纷崛起,各自为政,争夺天下。
  • “两京荡为墟”:表示长安和洛阳两座古都已经被摧毁。长安在西汉时期被称为京师,洛阳在东汉时期被称为东都,两者都是当时的政治中心。
  • “曹操劫神器”:表示曹操窃取了皇位,成为了魏国的开国皇帝。曹操在公元2世纪末统一了北方,并结束了汉朝的统治。
  • “吴蜀耻北面”:表示孙权和刘备感到羞耻,他们不愿意向曹魏称臣。吴蜀两国在当时的三国中是最强的两个国家。
  • “鼎峙方战争”:表示三国之间的对峙和战争持续不断。
  • “杀人如鲙鱼”:表示战争中杀戮无数,如同切鲙鱼肉一样简单易行。
  • “天地厌血腥”:表示天地都厌倦了血腥的战争,渴望和平。
  • “武昌邑”:表示现在的武汉地区,曾经是三国之一的吴国的都城。
  • “长江吞八极”:表示长江的广阔,可以容纳整个中国。
  • “圆坛窥杳冥”:表示祭祀用的祭坛位于高处,可以俯瞰下方的广大土地。
  • “想当禋郊时”:表示想象当初进行祭祀的时候,天下太平。
  • “志勇扫搀抢”:表示有雄心壮志的人愿意扫除乱世,恢复和平。
  • “燔柴封玉牒”:表示焚烧祭坛上的木柴,封存帝王之玉印。
  • “冠弁罗公卿”:表示头戴官帽,身穿公服,聚集了许多官员。
  • “登山锡宴喜”:表示登上山顶享受宴会的喜悦。
  • “日光烂旗旌”:表示阳光照耀下的旗帜飘扬。
  • “宁知后嗣弱”:表示不知道后来的子孙是否能够强大。
  • “壮业竟无成”:表示伟大的事业最终没有成功。
  • “空余旧基址”:表示只剩下了原来的基址,没有保留完整的遗迹。
  • “常时屡掩卷”:表示经常读书到深夜,多次翻开书本。
  • “每读涕泗盈”:表示每次阅读都会因为感伤而流泪。
  • “而况泊舟楫”:表示更何况是在停船的地方,即赤壁附近。
  • “披榛自径行”:表示在森林中行走,寻找道路。
  • “霸图何所见”:表示对霸主的事业有什么看法?
  • “芳草与云平”:表示周围的景色就像芳草和白云一样平静。
  • “晚浪淙石脚”:表示傍晚时分,波浪轻轻拍打着石头。
  • “犹疑兵甲声”:表示还能听到兵器的声音,可能是由于战争留下的残迹。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樊山的历史变迁,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混乱局面和人民的苦难。诗人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感慨和对人民生活的同情。诗中的“樊山”、“汉室火符熄”、“群雄起纵横”等意象,都带有一种历史沧桑的感觉,让人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