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五年秋,七月十九日。
猛风终夜发,拔木坏庐室。
须臾海涛翻,倒注九溪溢。
湍流崩重城,万户竞仓卒。
万牛岂复辨,涯渚恍已失。
婴老相携扶,回首但悽慄。
忧心漫如焚,救疹竟无术。
忆昨摄印初,岁望颇云吉。
田畴时雨足,粳糯各秀实。
胡为兆阴怪,平地遭潏汨。
尤嗟梁栋材,中道摧折毕。
日月有常度,金行正萧瑟。
畴咨风雨师,残害皆天物。
天心本好仁,忍视久不恤。
况今大上圣,治具严且密。
骑马藏民间,教兵授神笔。
四夷还旧疆,百辟奉新律。
固宜集和气,祥瑞为时出。
缘何漳南民,憔悴抱愁疾。
终当呼长鲸,一吸见蓬荜。
这首诗是苏轼的《漳南书事》,它描述了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十九日,漳南地区遭受猛烈风暴袭击,房屋被毁,人民生活困苦的情景。
译文:
元丰五年秋,七月十九日。
猛风终于在夜里刮起,连拔树木,毁坏房屋。
不久,海潮翻滚,倒灌入九溪。
湍急的水流冲垮了重重的城墙,成千上万的家庭都惊慌失措。
即使有再多的牛,人们也无法再辨别出它们,海边和水里的小岛已经消失了。
老人相互搀扶,回首望去,只是感到凄凉和恐惧。
忧虑的心情就像燃烧,但救病的办法却无济于事。
回忆起去年我刚刚任职的时候,年成很好。
田畴得到及时的雨露,粳稻糯米各自长得丰满结实。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阴森预兆,平地竟然遭到洪水的冲击。
尤其可叹的是梁栋这样的材料,中途就被摧毁了。
日月运行自有常度,金行正在萧瑟之中。
我们这些咨询风雨的老师,对灾害全都视而不见。
天心原本就喜好仁爱,但为什么忍心不去照顾?
况且当今皇上圣明,法令严明而且周密。
骑马隐藏在民间,教士兵使用神笔。
四面夷人回归旧有的疆土,百官奉行新的法令。
当然应该聚集和煦之气,祥瑞之象就会适时而出。
然而漳州百姓仍然憔悴不堪,心中怀着忧愁和疾病。
终当呼唤长鲸,一吸就可以使简陋的茅舍显现出来。